圣一法师(1913-2009),俗名李华添,广东新会人,是近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禅宗大德,曹洞宗第五十一代传人,他一生以“依法不依人”为根本准则,严持戒律、深契禅理,在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方面贡献卓著,被誉为“当代苦行僧”与“禅门耆宿”。
圣一法师的出家因缘,源于幼年对生死大事的深切思考,18岁时,因目睹世事无常,毅然辞别家人,前往广东韶关南华禅寺,依止虚云老和尚剃度出家,虚云老和尚见他根器利落,便殷殷嘱托:“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当以戒为师,以法为依。”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修行圭臬,此后,他先后亲近过来果禅师、圆瑛法师等高僧,深入经藏,精研戒律,尤其在《楞严经》《法华经》《梵网经》等经典上用功最勤,将“依法修行”贯彻于日常行住坐卧之中。
作为禅宗弟子,圣一法师强调“禅净不二,戒律为基”,他认为,佛法修行离不开戒律的约束,戒是定慧之基,唯有持戒清净,方能心无所住,契入禅定,他一生过着简朴至极的生活:一件僧衣补丁摞补丁,每日仅两餐粗茶淡饭,常住丛林数十年,从未私蓄一钱,即便在晚年,仍坚持每日清晨四点起床,坐香、诵经、出坡(劳动),从未间断,他常说:“戒律不是束缚,而是解脱的翅膀,若离戒谈定慧,如欲升空而无翼。”这种“以戒为体,以禅为用,以慈为相”的修行风格,感染了无数后学。
在弘法事业上,圣一法师注重“契机契理”,他不尚玄谈,主张佛法应与生活结合,尤其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的开示朴实无华,常以“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这样的日常法语,点醒学人“活在当下”的禅意,1980年后,他应信众礼请,先后住持过广东云门寺、乳源云门山大觉禅寺等道场,修复古刹、安僧办道,并培养了一批戒律精严、禅定深厚的弟子,他还特别重视对在家居士的引导,要求居士“五戒十善”是根本,日常工作就是修行,提醒大家“莫向外求,自性是佛”。
圣一法师的修行理念可概括为下表:
核心理念 | 具体实践 | 经典依据 |
---|---|---|
持戒为基 | 日中一食、衣取蔽体、不蓄钱财 | 《梵网经》“杀盗淫妄酒,五戒为根本” |
禅定为用 | 每日坐香四支、观照呼吸心念 | 《坛经》“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
慈悲为相 | 安老扶幼、救助贫困、不分别众生 | 《法华经》“众生无边誓愿度” |
依法不依人 | 以经典为准绳,不随顺世谛言论 | 《大智度论》“佛法如大海,唯信能入” |
2009年,圣一法师于广东云门寺安详示寂,世寿97,僧腊79载,他的一生,是“依法修行”的完美写照,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菩萨精神,其教法至今仍被佛弟子奉为修行的指南,尤其对当代佛教界重振戒律、禅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FAQs
Q1:圣一法师强调的“依法不依人”具体指什么?
A:“依法不依人”是佛教“四依法”之一,意为修行应以佛陀所说的经典教义为根本依据,而非盲目依赖某位法师的个人权威或主观见解,圣一法师对此的阐释是:经典是佛菩萨智慧的结晶,是经过时空检验的真理;而法师只是经典的“解说者”,若说法与经典相违,即便声名显赫也不可盲从,他曾举例:“有人说我开得好,我便欢喜;说我开得不好,我也不恼,因为说的是法,不是我个人的得失。”
Q2:普通人如何学习圣一法师的“在生活中修行”?
A:圣一法师认为,生活处处是道场,普通人可从“三业清净”入手: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具体实践包括:每日固定时间诵经或静坐10分钟,工作时专注当下不散乱,待人接物保持慈悲心,遇到逆境时观照“诸法无常,烦恼自性本空”,他常说:“你吃饭时好好吃饭,就是在参禅;你走路时好好走路,就是在念。”将修行融入日常,便是最好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