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无锡灵山法师简介中未详述的修行经历有哪些?

无锡灵山,位于太湖之滨,自古便是江南佛教圣地,相传为释迦牟尼“灵山法会”之应化道场,距今已有两千余年历史,在这片钟灵毓秀之地,无数高僧大德曾驻锡弘法,以推动灵山胜境建设、传承佛教文化为己任的明学长老,尤为后人所敬仰,明学长老不仅是无锡灵山胜境的开创者,更是当代佛教界“人间佛教”思想的践行者,其一生以“弘扬佛法、净化人心、服务社会”为宗旨,为佛教文化传承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无锡灵山法师简介

明学长老,俗名徐昌伟,1923年出生于江苏江阴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时期便对佛学产生浓厚兴趣,常读《金刚经》《心经》等经典,萌生出家修行之志,1947年,于镇江金山寺礼妙善法师剃度,法名“明学”,取“明心见性、学佛济世”之意,出家后,他先后在金山寺、常州天宁寺等丛林参学,深入经藏,严持戒律,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家风自勉,在禅修与劳作中体悟佛法真谛,1956年,明学长老考入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唯识、中观等佛学理论及历史、文化等课程,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亲近虚云老法师、圆瑛法师等高僧,佛学造诣日臻深厚。

1979年,宗教政策恢复后,明学长老受聘担任无锡祥福寺住持,着手修复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刹,当时寺院破败不堪,他带领僧众四处募化,亲自参与规划设计,历时数年,终使祥福寺重现庄严,明学长老并未止步于此,他深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教的发展需与时代相适应,需以文化为载体,让更多人感受佛法智慧,1994年,他提出依托小灵山(相传为玄奘法师取经归来奉请佛骨之地,与印度灵山山名相呼应)建设“灵山胜境”的构想,旨在打造一座集佛教文化、艺术、旅游于一体的佛教圣地,让“灵山”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信仰与文化的桥梁。

这一构想得到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明学长老亲自担任灵山胜境筹建办主任,从选址、规划到细节设计,无不倾注心血,他强调“建胜境不是搞商业开发,而是要传递佛教的慈悲与智慧”,因此在建设中始终坚持“文化为魂、庄严净土”的原则:主体建筑梵宫融合了唐、宋、明、清建筑风格,内部以佛教艺术为主题,集壁画、雕塑、音乐于一体,展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88米高的灵山大佛,采用青铜铸造,法相庄严,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释迦牟尼佛露天青铜立像,象征着“和平、光明、智慧”;五印坛城复制了西藏桑耶寺风格,成为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2009年,灵山胜境作为“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佛教的魅力,这与明学长老的远见卓识密不可分。

作为宗教领袖,明学长老始终秉持“人间佛教”思想,倡导“佛法要服务于现实生活”,他常说:“佛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要积极入世,通过自利利他,让社会更和谐,人心更安宁。”在弘法实践中,他注重将佛法智慧与现代文明结合,推动灵山胜境开展“禅修体验”“佛学讲座”“公益慈善”等活动,每年吸引数百万信众与游客前来,其中不乏年轻人,他认为,佛教文化不应束之高阁,而应通过通俗化、生活化的方式走进大众,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慈悲、包容、智慧的滋养,他还热心公益,先后资助希望工程、帮扶贫困家庭、支援灾区建设,践行“菩萨道”精神,彰显了佛教的社会价值。

明学长老的佛学思想,以“禅净融合”为特色,强调“禅是修慧,净是修福,福慧双修方为圆满”,他常开示信众:“学佛不必执着于形式,关键在于在生活中断恶修善,保持内心的清净与慈悲。”他的开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既有对经典的深刻解读,又有对现实人生的智慧指导,深受大众喜爱,晚年,他虽年事已高,仍坚持每日讲经、接待信众,将弘法利生视为毕生使命,2017年,明学长老于无锡祥福寺安详示寂,享年95岁,僧俗二众数千人前往送别,无不痛失良师。

明学长老的一生,是弘法利生的一生,是传承创新的一生,他不仅修复古刹、建设胜境,更以文化为纽带,让佛教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生机,他所开创的灵山胜境,已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地标,也成为无锡乃至江南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的精神与理念,将继续激励着后人,在传承佛教文化、服务社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明学长老生平年表

时间 事件概要
1923年 出生于江苏江阴书香世家,俗名徐昌伟。
1947年 于镇江金山寺礼妙善法师剃度,法名“明学”。
1956年 考入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佛学理论与文化课程。
1979年 担任无锡祥福寺住持,主持修复古刹。
1994年 提出建设“灵山胜境”构想,担任筹建办主任。
2009年 灵山胜境作为“世界佛教论坛”永久会址正式启用。
2017年 于无锡祥福寺安详示世,享年95岁。

相关问答FAQs

Q1:灵山胜境的建设与明学长老的佛学思想有何关联?
A1:灵山胜境的建设是明学长老“人间佛教”思想的生动实践,他主张佛教应“契理契机”,即契合佛法根本,又适应时代需求,灵山胜境不仅是宗教场所,更是佛教文化载体:通过庄严的建筑、艺术化的呈现(如梵宫壁画、灵山大佛),让大众直观感受佛教的庄严与神圣;通过禅修体验、公益慈善等活动,将佛教的慈悲、智慧融入现实生活,引导人们“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种“文化弘扬”与“社会服务”并重的理念,正是“人间佛教”的核心要义。

Q2:普通人如何通过灵山胜境体验佛教文化?
A2: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在灵山胜境体验佛教文化:一是参与“禅修静心”活动,如早晚课诵、坐禅、行禅等,感受内心的平静;二是参观梵宫、五印坛城等建筑,欣赏佛教艺术(如壁画、唐卡),了解佛教历史与教义;三是参加“佛学讲座”或抄经、供养等传统仪式,在实践中学习佛教智慧;四是关注灵山公益项目,如“灵山慈航”慈善活动,体会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通过这些体验,不仅能增长文化知识,更能获得心灵的启迪与滋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