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西法师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重要的禅宗高僧,以其精深的禅修、朴实的弘风格局以及对农禅并重的践行,在佛教界留下了深远影响,他的一生紧扣时代变迁,在佛教面临现代化冲击与传统存续的双重挑战下,以“悲智双运”为准则,既坚守禅宗明心见性的根本宗旨,又积极适应社会需求,为佛教的复兴与传播贡献了独特力量。
怀西法师俗姓黄,名发良,1887年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一个普通的农耕家庭,自幼家境贫寒,却聪颖好学,尤对儒家经典与佛经抱有浓厚兴趣,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与生死无常,萌发出家修行、寻求解脱之念,1912年,时年25岁的黄发良毅然辞别家乡,辗转至福建鼓山涌泉寺,依振元和尚披剃出家,法号“怀西”,取“怀慕西天佛法,践行东土禅风”之意,出家后,他刻苦修习经教,严持戒律,每日研习《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同时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
1919年,怀西法师前往江苏镇江金山寺参学,这座以禅风峻烈著称的古刹,成为他禅修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在金山寺,他深得当时住持融镜法师的器重,得以参与禅堂坐香、出坡劳作等实修活动,亲身体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精神,期间,他不仅精进于禅观,还广泛涉猎唯识、中观等佛教哲学,对“万法唯识”“性空缘起”等教义有了独到领悟,1924年,怀西法师听闻虚云法师在南华寺复兴禅宗,心生向往,遂前往参礼,虚云法师见他根器深厚、修行笃实,遂留其身边,担任侍者之职,并亲自指导他参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一禅宗核心话头,在虚云法师的言传身教下,怀西法师的禅修功夫日益纯熟,逐渐契入“桶底脱落”的悟境。
1927年,虚云法师应邀前往云南鸡足山祝圣寺弘法,委派怀西法师先行前往筹备,怀西法师不负师命,不仅妥善安排寺院事务,还深入当地信众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开示佛法,深受欢迎,此后十余年间,他跟随虚云法师辗转于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协助修复云门寺、南华寺、云居山真如寺等祖庭道场,在艰苦的环境中践行“农禅并重”的修行理念,他每日除参禅坐香外,还亲自下田耕作、植树造林,与僧众同吃同住,以“农养禅、禅兴农”的模式,使衰落的祖庭逐渐恢复生机,这一时期,怀西法师形成了“禅在日用,道在平常”的弘法风格,他常说:“佛法不离世间法,穿衣吃饭、搬柴运水,皆是禅用,若能于平常心中体悟无生,即是真修行。”
抗日战争爆发后,怀西法师积极投身护国运动,号召佛教界“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他组织僧众成立“佛教救护队”,奔赴前线救护伤员,为难民施粥送衣,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践行大乘佛教的入世情怀,他仍坚持禅修与弘法不辍,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写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心随境转妄,境随心转安”等禅诗,鼓励信众在苦难中保持定力,以佛法智慧化解烦恼。
1949年后,怀西法师驻锡广东南华寺,继续致力于禅宗的传承与弘扬,他重视僧伽教育,主张“解行并重”,亲自为年轻僧人讲授《六祖坛经》《楞严经》等经典,指导他们参禅打坐、出坡劳作,他常告诫学僧:“修行不是枯坐,要在事上磨;学问不是口头禅,要在心上用。”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怀西法师被推为理事,积极参与佛教界的团结与协作,为保护佛教文物、培养僧才奔走呼吁,1959年,怀西法师于南华寺安详示寂,世寿七十三,僧腊四十八,圆寂前,他留下最后遗训:“生死本平常,何须更着忙;心空及第归,明月照大江。”其舍利后被分建舍利塔于南华寺与云门寺,供信众瞻礼。
怀西法师的禅法思想,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宗旨,强调“顿悟渐修,解行合一”,他继承虚云法师“禅净不二”的思想,主张“禅是佛心,净是佛行”,认为禅修与净土法门可以相辅相成,通过持名念佛的方便法门,收摄散乱心,进而参究自性,达到禅悟的境界,他的开示语言朴实无华,多用日常比喻,贴近生活,如以“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比喻真心如如不动,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提示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使学人易于领悟。
在弘法实践中,怀西法师特别注重“农禅并重”的制度建设,他认为,佛教徒不能脱离社会,必须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同时通过劳动磨练意志、体悟佛法,他在住持的寺院中均设立“禅堂”与“农场”,每日安排固定时间坐香参禅,其余时间则从事农业生产,实现了“修行与生活”的统一,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寺院的生计问题,更让僧众在劳动中体会“无住生心”的禅意,为近代佛教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怀西法师的著作,生前多由弟子记录整理,形成《怀西法师语录》《禅门诗偈》等行世。《语录》中收录了他开示学僧的言教,涵盖禅修、戒律、净土、做人等方面,内容丰富,义理精深;《禅门诗偈》则以诗歌形式表达禅悟境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如“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生动展现了禅者超然物外的洒脱心境,这些著作至今仍是佛教修行者的重要参考,对现代人的心灵修养也有深刻启示。
怀西法师的一生,是近代中国佛教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慈悲济世的精神和朴实无华的弘风格局,践行了“人间佛教”的理念,为佛教的传承与复兴树立了榜样,他不仅是禅宗法脉的重要传承者,更是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的积极探索者,其思想与实践至今仍对佛教界产生着深远影响。
怀西法师弘法足迹简表
时间 | 地点 | 主要活动 |
---|---|---|
1912年 | 福建鼓山涌泉寺 | 依振元和尚出家,法号怀西,研习经教,参究话头 |
1919年 | 江苏镇江金山寺 | 参学融镜法师,参与禅堂坐香、农活劳作,深化禅修体验 |
1924年 | 广东南华寺 | 随虚云法师参学,任侍者,参究“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
1927-1937年 | 广东、福建、江西等 | 协助虚云法师修复云门寺、南华寺等祖庭,践行“农禅并重” |
1937-1945年 | 湖南、江西等地 | 组织佛教救护队,投身抗战,弘法护国,撰写禅诗鼓舞民心 |
1949年后 | 广东南华寺 | 专注僧伽教育,讲授经典,指导禅修,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 |
1959年 | 广东南华寺 | 安详示寂,留下“心空及第归,明月照大江”遗训 |
相关问答FAQs
问:怀西法师的“农禅并重”思想对现代佛教修行有何启示?
答:怀西法师的“农禅并重”思想强调“修行即生活,生活即修行”,对现代佛教修行具有重要启示,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但精神压力大,许多人将修行与生活对立,或追求形式化的禅修,忽视日常生活中的实修,怀西法师通过“坐香参禅”与“出坡劳作”的结合,表明真正的禅修并非脱离现实的“枯坐”,而是在工作、生活中保持觉照,于搬柴运水、穿衣吃饭中体悟无生,这种模式提醒现代修行者:不必刻意避世,可在本职工作中磨练心性,以“平常心”对待得失,于“日用平常”中契入禅意,实现“人间净土”与“心灵解脱”的统一。
问:怀西法师的禅法与虚云法师有何一脉相承之处?又有哪些特色?
答:怀西法师的禅法与虚云法师一脉相承,均以“禅净不二”“解行并重”为核心,强调“明心见性”的根本宗旨,主张通过参究话头、持名念佛等方便法门契入悟境,注重“农禅并重”的修行实践,体现了禅宗“不离世间觉”的入世精神,其特色在于:一是弘法语言更贴近大众,善用日常比喻和诗歌开示,使深奥禅理通俗化;二是更突出“劳动中的禅修”,将农业生产视为修行的重要部分,强调“事上磨”的功夫;三是抗战时期的护国实践,将“慈悲济世”与“禅修悟道”紧密结合,拓展了禅宗的现代社会功能,使“人间佛教”理念更具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