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菩萨既超脱众生,为何也属于众生?

在佛教的教义体系中,“众生”与“菩萨”是两个核心概念,常被分别讨论,但若深入经藏与义理便会发现,菩萨其实也属于众生的范畴,只是这一“属于”并非简单的身份重叠,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修行逻辑与慈悲智慧,要理解这一点,需先厘清“众生”与“菩萨”的内涵,再从修行阶段、本质属性与悲愿精神三个维度展开。

菩萨也属于众生

“众生”与“菩萨”的内涵界定

“众生”梵语为“萨埵”,意为“有情”,特指一切具有心识、能感受苦乐的生命形态,佛教中“众生”的范畴极为广泛,不仅包括人类、动物、饿鬼、阿修罗等六道凡夫,甚至广义上可涵盖一切尚未圆满觉悟的存在,其核心特征是“无明未破、烦恼未断”,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受“苦、空、无常”的规律制约。

“菩萨”则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或“道众生”,指发无上菩提心、行菩萨道、志在度化一切众生并最终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菩萨需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位次的长久修行,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圆满福慧二资粮,从表面看,菩萨已超越六道凡夫,接近佛的果位,为何仍属于众生?

菩萨属于众生的三大维度

(一)从“修行阶段”看:菩萨是“因地众生”,未究竟圆满

佛教将修行境界分为“三乘”:声闻乘(阿罗汉)、缘觉乘(辟支佛)、菩萨乘(佛乘),声闻、缘觉虽已断见思惑,证得涅槃,但属于“自了汉”,未发度生大愿;菩萨乘则强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修行过程中尚未达到佛的“究竟圆满”。

《华严经》中,菩萨需经历“十地”修行,从“欢喜地”到“法云地”,每一地都需断除相应的“无明”与“尘沙惑”,仍未究竟,即便达到“等觉菩萨”(如弥勒菩萨),距离“妙觉佛”(如释迦牟尼佛)仍有一步之遥,被称为“后心菩萨”,仍在“众生”的广义范畴内,正如《大智度论》所言:“菩萨从众生中来,为度众生故,发菩提心。”菩萨的起点是众生,修行过程亦在众生中历练,未成佛前,始终是“修行中的众生”。

(二)从“本质属性”看:菩萨与众生同属“有情”,心识未断

“众生”的本质是“有情”,即具有心识(阿赖耶识)的生命,菩萨虽已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但尚未断尽“所知障”(对法界的细微无明)和“烦恼障”(残余的习气),心识仍存在,只是更清净、更广大。

菩萨也属于众生

《维摩诘经》中,维摩诘菩萨问文殊师利:“何等是菩萨?”文殊答:“菩萨于众生中,不为菩萨名故行菩萨道。”强调菩萨的修行不离“有情”本质——即使觉悟,仍以“有情”的身份度化有情,若菩萨完全脱离“有情”属性,便无法与众生感通,更谈不上“慈悲摄受”,正如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菩萨是众生,未断烦恼故;虽断烦恼,未断习气故;虽断习气,未圆满佛故。”本质上,菩萨是“觉悟的有情”,与凡夫“迷惑的有情”同属“有情”大类,差别仅在觉悟程度。

(三)从“悲愿精神”看:菩萨“不舍众生”,与众生同体

大乘佛教的核心是“慈悲”,菩萨的悲愿体现为“众生无边誓愿度”,这种“度”并非居高临下的“拯救”,而是“与众生共苦”的融入。《华严经》中,菩萨“虽知诸法空,而不舍大悲”,即使证得“法空智”,仍以“众生为所缘”,在生死中度化众生。

《金刚经》中,佛陀告诉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菩萨的修行“无相”,不执着于“菩萨”的身份,而是将自己视为众生的一员,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完成自度,正如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正是“菩萨属于众生”的极致体现——菩萨因众生的苦难而发愿,因众生的存在而修行,与众生是“同体大悲”的关系。

菩萨与众生:异同对照

为更清晰理解“菩萨属于众生”的内涵,可通过下表对比菩萨与众生的异同:

维度 菩萨 众生(六道凡夫) 说明
本质属性 有情(心识清净,未断尽习气) 有情(心识迷惑,烦恼炽盛) 同属“有情”,差别在觉悟程度
修行阶段 因地修行(十地、等觉) 六道流转,未发菩提心 菩萨是“修行中的众生”,未究竟圆满
与众生关系 悲愿同体,不舍众生,度化众生 被度对象,互为因缘 菩萨因众生而存在,度众生即自度
终极目标 无上菩提(佛果) 脱离轮回(声闻、缘觉)或继续流转 菩萨以“成佛”为目标,需在众生中成就

菩萨是“觉悟的众生”,是众生的“引路者”

“菩萨也属于众生”,并非否定菩萨的觉悟地位,而是揭示了大乘佛教“不二法门”的智慧:菩萨与众生本质同源,都是“有情”的存在;菩萨的修行离不开众生,度化众生即是完成自度;菩萨的圆满,最终要在“众生”中实现,正如印光大师所言:“菩萨在生死中,如舟在苦海,不舍众生,故名为菩萨。”

菩萨也属于众生

这种认知,打破了“菩萨高高在上”的误解,让菩萨的慈悲精神更具现实意义——菩萨并非遥不可及的神明,而是每个众生通过发菩提心、行菩萨道都能成为的“觉悟者”,正如《法华经》所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而菩萨,正是“走在成佛路上的众生”。

FAQs

问1:菩萨属于众生,为何菩萨能度化众生?二者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菩萨虽属于众生(本质同属有情、修行未究竟),但因已发无上菩提心、行六度万行,断除了部分烦恼,具备“自觉觉他”的能力,如同“医生与患者”:医生也曾是患者(属于患者群体),但因学习了医术(修行),便能治愈其他患者(度化众生),菩萨的“度化”是“以觉悟引导迷惑”,而非“以觉悟超越众生”,其本质是“与众生共修、共进”。

问2:若菩萨属于众生,是否意味着菩萨与凡夫没有区别?
答:有本质区别,凡夫是“迷惑的众生”,被无明烦恼束缚,在六道中流转;菩萨是“觉悟的众生”,已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断除见思惑,具备慈悲与智慧,如同“学生与婴儿”:学生也曾是婴儿(属于“未受教育者”),但因学习了知识(修行),便具备了指导婴儿的能力,菩萨与凡夫的区别在于“发心”与“修行”,而非“是否属于有情”的范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