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鉴真法师在南山

鉴真法师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律学高僧,其与“南山”的深厚渊源,不仅源于他毕生弘扬的南山律宗,更在于他以毕生之力将这一源自中国终南山(南山)的戒律体系远播海外,成为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人物,南山律宗由唐代道宣律师创立,因道宣长期隐居终南山修弘戒律而得名,其《四分律随机羯磨》《四分律含注戒本》等著述,以“心识戒体”为核心,将印度戒律与中国文化相融合,构建了汉传佛教戒律的完整体系,而鉴真法师正是这一法脉的重要继承者与弘扬者,他的一生,始终围绕南山律宗的传承与展开,其“在南山”的意义,不仅是对祖师道宣精神的追随,更是对南山戒法“戒定慧三学”根基的坚守与实践。

鉴真法师在南山

师承南山:律学根基的奠定

鉴真法师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生于扬州江阳,俗姓淳于,自幼聪颖,14岁时随智满禅师出家,后于长安实际寺受具足戒,他的律学生涯,与南山律宗的传承紧密相连,唐代佛教戒律虽有四分律、十诵律、昙无德律(四分律)、弥沙塞律等多种流派,但南山律宗因体系完备、契合中国佛教发展需求,逐渐成为主流,鉴真法师的师父道岸律师,是南山律宗的第三代重要传人,师从道宣律师的弟子文纲,精通《四分律》及道宣的“四分律南山宗”义理,在道岸律师的指导下,鉴真法师深入研习《四分律含注戒本》《四分律随机羯磨》等南山根本典籍,对“戒体论”“持犯开遮”等核心思想有深刻体悟。

唐景龙二年(708年),鉴真法师于长安实际寺受具足戒后,继续随师学习南山律学,并游历两京(长安、洛阳),参访名师,深化对戒律的理解,他特别注重“解行并重”,不仅钻研义理,更严格持戒,日常修行中坚持“过午不食”“半月诵戒”等戒仪,以自身实践印证南山戒法的“戒为无上菩提本”之教义,这一时期的南山律学修习,为他日后成为律学大师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他深刻认识到:戒律是佛教三学(戒、定、慧)的根本,唯有持戒清净,方能“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弘传南山:国内戒坛的建立

鉴真法师25岁(713年)后回到扬州,开始独立弘法,当时的佛教界存在戒律松弛、戒坛混乱的现象,许多僧人“但知坐禅,不习律部”,导致戒法传承断绝,鉴真法师以“振律一宗,重明佛戒”为己任,决心通过建立规范戒坛、传授具足戒来整顿佛教风气,他依据南山律宗的“授戒仪轨”,严格筛选“三师七证”(得戒和尚、羯磨教授阿阇梨、尊证阿阇梨等),确保戒坛传承的正统性。

在扬州大明寺,鉴真法师建立了当时江南地区最规范的戒坛,先后为万余名僧尼、居士授具足戒,其中包括大量来自江淮地区的名僧,他还组织僧人整理、抄写南山律典,如道宣的《续高僧传·道宣传》《释门章服仪》等,使南山律学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他的弘法活动不仅局限于扬州,还曾应请赴越州(今浙江绍兴)、常州、江宁(今江苏南京)等地开坛授戒,所到之处,“道俗归心,戒法复兴”。

这一时期,鉴真法师对南山律宗的传承主要体现在“实践层面”:他通过规范戒坛、严格授戒流程,恢复了戒律在佛教修行中的核心地位;通过讲习律典、培养弟子,壮大了南山律宗的僧团力量,其弟子中,如思托、忍基、善俊等,后来都成为律学高僧,有的随他东渡日本,继续弘扬南山戒法。

鉴真法师在南山

东渡南山:戒法远播的壮举

唐天宝元年(742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托,来到扬州邀请中国高僧赴日传授戒律,鉴真法师慨然应允,此时他已55岁,且双目尚未失明,但他深知:“为传戒律,何惜身命!”此后十余年间,他先后六次东渡,历经台风、沉船、官府阻挠、弟子离散等磨难,最终以双目失明、年近古稀之躯,于天宝十二载(753年)抵达日本平城京(今奈良)。

鉴真法师东渡的核心使命,便是将南山律宗完整传入日本,当时的日本佛教虽已传入百年,但戒律传承尚不完善,僧人受戒多依赖“三师七证”不足的简易戒坛,戒法体系混乱,鉴真法师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他依据南山律宗的“坛城仪轨”,在东大寺建立了日本第一个正规戒坛,为圣武天皇、光明皇后及僧众数千人授具足戒,这一戒坛被称为“大坛”,其制度严格遵循南山律宗传统,包括“问遮难”“露罪忏悔”“授法衣”等环节,确保受戒者获得“清净戒体”。

除了建立戒坛,鉴真法师还带去了大量南山律典,如《四分律》《戒本》《羯磨疏》等,并亲自为日本僧人讲解律义,他在日本奈良建立了唐招提寺,作为弘扬南山律宗的根本道场,寺内的“金堂”“御影堂”等建筑至今仍保留着唐代风格,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鉴真法师的弟子思托,用汉字书写了《鉴真和尚传》,详细记录了鉴真东渡的历程及南山律宗的弘传情况,成为研究中日佛教史的重要文献。

鉴真法师在日本弘传南山律宗,不仅规范了日本的僧团制度,更将“戒律为根本”的佛教理念深植于日本佛教,日本律宗至今仍以鉴真为祖师,尊其为“过海大师”,其建立的“大坛”制度成为日本僧人受戒的传统模式,可以说,鉴真法师以“南山戒法”为纽带,将中日两国佛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其“在南山”的意义,已从终南山扩展到了整个东亚佛教文化圈。

南山精神:戒定慧的永恒传承

鉴真法师晚年双目失明,仍以惊人的毅力讲律不辍,口授《戒律三部经》(《四分律行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四分律随机羯磨》),由弟子记录整理,使南山律典在日本得以完整保存,他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在唐招提寺圆寂,享年76岁,日本天皇为其“赠大僧正”,谥号“鉴真大师”,其墓园至今仍是日本佛教圣地。

鉴真法师在南山

鉴真法师与“南山”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法脉传承”与“精神坚守”的关系,他继承了道宣律师创立的南山律宗,通过“解行并重”的修行方式,将南山戒法从理论转化为实践;通过东渡弘法,将南山戒法从中国传播到日本,成为东亚佛教的共同财富,他所弘扬的“南山精神”,核心是“以戒为师”的坚定信念、“慈悲济世”的菩萨行愿,以及“舍身弘法”的无我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影响了唐代佛教的复兴,更对后世的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鉴真法师与南山律宗关联大事记

时间 事件 意义
708年 于长安实际寺受具足戒,随道岸律师深入学习南山律典 正式确立南山律宗传承根基,掌握“戒体论”“持犯开遮”等核心思想
713年 回扬州弘法,建立大明寺戒坛,规范授戒流程 整顿江南佛教戒律风气,为南山律宗在江南的传播奠定基础
742年 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之请,决心东渡传戒 确立“以戒法化度”的弘法使命,开启南山律宗海外传播的历程
753年 第六次东渡成功抵达日本,于东大寺建立“大坛”为圣武天皇等授具足戒 将南山律宗完整传入日本,规范日本僧团戒律制度,成为日本律宗开山祖师
759年 建立唐招提寺,晚年口授律典,整理《戒律三部经》 确立南山律宗在日本弘传的根本道场,完成律典的系统传承

相关问答FAQs

Q1:鉴真法师是否曾在终南山(南山)弘法?
A:目前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显示鉴真法师曾长期驻留终南山弘法,他的律学师承直接源于南山律宗第三代传人道岸律师(道岸师从道宣律师弟子文纲),其律学思想、戒坛制度均严格遵循南山律宗传统,可以说,鉴真法师虽未在终南山修行,但他是南山律宗法脉的重要“海外传播者”,其精神与南山律宗一脉相承。

Q2:鉴真法师弘扬的南山律宗对日本佛教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A:鉴真法师将南山律宗传入日本后,主要产生了三方面影响:一是规范了日本的僧团戒律,建立了“三师七证”齐全的“大坛”制度,使日本僧人受戒有了正统依据;二是保存了完整的南山律典,如《四分律》《行事钞》等,这些典籍成为日本律宗的根本依据;三是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唐招提寺的建立、鉴真弟子对日本艺术(如雕塑、建筑)的贡献,使唐代文化在日本得以广泛传播,至今,日本律宗仍尊鉴真为“开山祖师”,其“过海大师”的尊号体现了日本佛教界对他的崇敬。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