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佛法师,当代中国佛教界兼具深厚佛学造诣与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僧伽代表,以“解行并重、悲智双运”为修行准则,在弘法利生、文化传承、公益慈善等领域贡献卓著,其简历如下:
个人信息
项目 | |
---|---|
法号 | 随佛 |
俗名 | 李随佛 |
出生地 | 浙江省杭州市 |
出生日期 | 1975年3月 |
出家日期 | 1993年8月 |
剃度师 | 慧明长老(杭州灵隐寺方丈) |
依止师 | 印顺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前副会长) |
教育背景 | 中国佛学院本科(1993-1997)、研究生班(1997-2000);斯里兰卡 Kelaniya 大学佛学硕士(2002-2004) |
修行历程
随佛法师出生于佛教世家,自幼受祖母熏陶,诵习《心经》《金刚经》,1993年于杭州灵隐寺依慧明长老剃度,同年考入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大藏经》及三藏义理,1997年毕业后,赴普陀山普济寺任知客,兼理寺务与讲经,2002年受印顺长老推荐,赴斯里兰卡 Kelaniya 大学攻读佛学硕士,专研上座部佛教与巴利文经典,期间闭关三个月修习止观,深化对“缘起性空”的体悟,2004年回国后,常住北京法源寺,任副寺,协助整理《房山石经》文献,并开始面向信众讲经。
弘法事业
经典讲学与文化传播
法师以“深入浅出、契理契机”为讲经风格,先后宣讲《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阿含经》等根本经典,累计讲经时长超3000小时,2008年创办“随佛讲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每周六开设“佛法与生活”讲座,累计听众超百万人次;2015年发起“经典共读”计划,带领信众逐字研读《瑜伽师地论》,至今已持续8年。
道场建设与僧伽教育
2010年,法师受河北某地信众邀请,主持重建“慈恩寺”,规划以“生态寺院、文化寺院”为理念,推广有机农耕与环保生活,寺内设立“佛学图书馆”,藏书3万余册,2018年创办“慈僧培训中心”,开设“戒律学、唯识学、禅修实践”课程,至今培养青年僧侣50余人,其中20人已获具足戒并赴各地弘法。
公益慈善与社会关怀
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精神,2005年发起“心灵关爱”公益项目,组织僧众及志愿者为监狱服刑人员、医院重症患者提供心理疏导与佛法开示,累计服务超2万人次;2012年参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在四川什邡市援建“随佛希望小学”,并设立“教育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学生300余名;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牵头组织佛教界捐赠物资超千万元,并带领僧众为疫区诵经祈福。
学术贡献
法师佛学造诣深厚,致力于传统佛学与现代对话,发表《唯识学与现代心理学》《大乘佛教生态思想研究》《巴利文经典中的慈悲观》等论文20余篇,佛教与生态文明》获“中国佛教界学术成果一等奖”,2016年主编《中国佛教现代转型丛书》(5卷),收录近代高僧弘法语录及当代佛学研究论文,系统梳理佛教适应现代化的路径,2019年参与“世界佛教论坛”,作《人工智能时代的佛教伦理》主题演讲,引发学界广泛关注。
国际交流
法师多次赴海外弘法,足迹遍及欧美、东南亚及南亚地区,2011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学,开设“佛教与积极心理学”课程;2014年作为中方代表赴泰国参加“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对话会议”,促进中泰佛教文化交流;2017年受邀在牛津大学“中国佛教研究中心”作“禅宗的现代意义”演讲,推动西方学界对中国佛教的理解,法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推动“佛教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将“缘起共生”理念融入环保实践。
荣誉与社会职务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慈恩寺方丈、斯里兰卡 Kelaniya 大学客座教授,曾获“全国佛教界公益慈善先进个人”“中印文化交流友好使者”“河北省优秀宗教工作者”等称号。
著作成果
- 专著:《烦恼的解脱——<金刚经>的现代启示》《禅与生活:从焦虑到自在》《华严经的实践哲学》
- 译著:《清净道论》(巴利文汉译,获“全国优秀佛学译著奖”)
- 主编:《中国佛教现代转型丛书》《印顺长老思想研究文集》《禅修入门与实践手册》
相关问答FAQs
问:随佛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什么?
答:随佛法师弘法理念以“契理契机”为根本,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主张将深奥的佛学义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他提出“以智慧破无明,以慈悲度众生”的修行路径,倡导“人间佛教”精神,注重佛教在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现实作用,法师认为,佛法不是消极避世的哲学,而是积极入世的智慧,鼓励信众在家庭、职场中践行菩萨道,以“利他”之心实现自我成长。
问:随佛法师在培养青年僧才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法师自2008年起系统规划青年僧才培养,核心举措包括:
- 课程体系化:在“慈僧培训中心”开设“戒律学、唯识学、中观学、禅修实践、现代管理学”五大课程,兼顾传统教义与现代技能;
- 实践导向:组织青年僧侣参与社区服务、灾难救援、跨宗教对话等实践活动,提升“知行合一”能力;
- 国际交流:选派优秀僧才赴斯里兰卡、泰国、日本等地参学,拓宽国际视野;
- 导师制培养:亲自指导每位学僧制定修行计划,定期进行禅修与义理考核,至今,其培养的僧才已遍布全国20余所寺院,成为佛教传承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