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韡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以及积极的弘法事业,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俗姓李,名明,1965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青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萌生出世之心,于1985年在江苏镇江金山寺礼上茗下山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衍韡,取“光明广大、续佛慧命”之意。
出家后,衍韡法师先后依止多位高僧大德参学,先后在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苏州灵岩山寺等丛林修行,系统学习戒律、俱舍、中观、唯识等佛法经典,并于1989年赴中国佛学院深造,199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法师曾赴福建莆田广化寺亲近圆拙老和尚,深入研修禅宗与净土宗法门,尤其注重“解行并重”,强调“教观双运”,将佛学理论与实修体验相结合。
在修行历程中,衍韡法师以“持戒为基,禅观为要,净土为归”为宗旨,坚持每日早课、诵经、坐禅、持名念佛,数十年如一日,从未懈怠,他曾于1995年至1998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闭关三年,深入禅修,期间克服种种身心障碍,终至“心境明澈,照见五蕴皆空”,出关后,法师更以悲心为怀,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先后受邀担任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多座寺院的方丈或首座,致力于恢复道场、培养僧才、净化人心。
2005年,衍韡法师出任浙江宁波天童寺方丈,天童寺是禅宗五大名刹之一,历史悠久,高僧辈出,法师住持期间,秉持“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修复古建筑、整理典籍、创办天童寺禅修中心,定期举办禅七、法会、佛学讲座,吸引海内外信众前来参学,他还特别重视青年僧伽的培养,选拔优秀僧人赴佛学院深造,鼓励青年僧人“荷担如来家业”,为佛教传承注入新鲜血液,法师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发起成立“天童寺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支援灾区建设,以实际行动践行“人间佛教”理念。
衍韡法师的佛学思想,以“契理契机”为要,既深入经藏,又不离世间,他常开示信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强调修行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应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慈悲心、修平等心、修智慧心,他的开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常以生活中的比喻阐释深奥的佛法义理,深受现代信众欢迎,法师著作颇丰,著有《衍韡法师讲录》《禅净双修修持指南》《金刚经的现代启示》《生活中的佛法》等十余部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被翻译成英、日、韩等文字,在国际上广泛流传。
为更清晰展示衍韡法师的主要经历与贡献,特整理如下:
类别 | |
---|---|
基本信息 | 俗姓李,名明,1965年生,江苏南通人;1985年于镇江金山寺出家,法号衍韡。 |
修行经历 | 依止茗山、圆拙等高僧参学;1989-1992年就读中国佛学院;1995-1998年云居山闭关三年。 |
弘法道场 | 曾任宁波天童寺方丈、镇江金山寺首座等;创办天童寺禅修中心,举办禅七、法会等。 |
慈善事业 | 成立天童寺慈善基金会,资助教育、帮扶弱势群体、支援灾区。 |
著作与思想 | 著有《衍韡法师讲录》等十余部;主张“解行并重”“禅净双修”,强调佛法与生活结合。 |
相关问答FAQs
问:衍韡法师的修行理念中,“禅净双修”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答:“禅净双修”是衍韡法师修行理念的核心,即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往生净土”相结合,禅宗注重通过坐禅参究,彻见心性,明心见性;净土宗则通过持名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法师认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以禅为体,明心见性后,念佛更能得力;以净为用,持名念佛时,心不散乱,即是禅定,实践上,法师提倡“日常念佛,静坐参禅”,即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念佛习惯,同时每日安排静坐时间,观照自心,做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最终达到“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的境界。
问:衍韡法师如何将传统佛法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
答:衍韡法师认为,传统佛法并非古董,而是解决现代人心灵困惑的智慧宝库,他主张“佛法现代化”,即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阐释佛法义理,他常以“工作禅”理念引导信众,将工作中的专注、尽责视为修行,以“慈悲心”对待同事,以“平常心”对待得失;在家庭生活中,提倡“和合共生”,以“感恩心”对待家人,以“包容心”化解矛盾,他积极利用现代传媒,通过短视频、直播、线上讲座等形式弘法,让佛法走进年轻人的生活,帮助他们应对压力、焦虑等现代心理问题,实现“以佛法滋养人生,以人生践行佛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