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成法师,俗名王志成,1965年出生于福建莆田一个世代信佛的家庭,自幼耳濡目染佛法熏陶,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佛法的浓厚兴趣与深厚慧根,1985年,年仅20岁的他于莆田广化寺礼一代高僧圆拙法师剃度出家,法号顿成,圆拙法师以持戒精严、禅净双修著称,其“以戒为师、以苦为乐”的修行风范深深影响了顿成法师,为他日后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戒律根基与禅修底蕴。
1990年,顿成法师考入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三藏经典、教理哲学及丛林管理制度,期间对《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尤为专注,常于座下深入研讨,融会贯通,四年的学院深造,不仅拓宽了他的佛学视野,更培养了他“解行并重、悲智双运”的弘法理念,毕业后,他回到广化寺,先后任知客、监院等职,协助方丈处理寺院事务,同时坚持每日讲经、领众熏修,以平实亲切的语言阐释深奥佛法,深受信众爱戴。
2000年,顿成法师升任广化寺方丈,肩负起传承千年古刹法脉的重任,他上任后,首要任务便是恢复寺院道风、完善硬件设施:主持重修了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等核心殿堂,从缅甸迎请玉佛,从请回乾隆年间《龙藏》经版,使广化寺成为集修行、教学、文化于一体的佛教圣地,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于2003年创办广化寺佛学院,亲任院长,提出“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的办学方针,开设戒律、唯识、中观、禅修、梵呗等课程,聘请明学法师、济群法师等高僧大德授课,至今已培养青年僧才近千人,其中不少已成为各地寺院的骨干弘法者,被誉为“闽南佛教的摇篮”。
顿成法师的弘法理念始终紧扣“人间佛教”精神,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主张将修行融入日常生活,他常年奔波于海内外,举办“禅与生活”“佛法与心理健康”等主题讲座,走进高校、企业、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慈悲喜舍”“缘起性空”等核心思想,引导现代人以佛法智慧应对生活压力、化解内心焦虑,他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发起“慈航助学”“扶危济困”等项目,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千余人,帮扶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数百户,用实际行动践行“菩萨道”精神。
在文化交流方面,顿成法师多次应邀赴东南亚、欧美等地讲学,参与“世界佛教论坛”“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等活动,促进中外佛教文化的互鉴与融合,他的弘法风格平和亲切,深入浅出,既有高僧大德的威仪,又不失邻家长者的温暖,被信众亲切称为“接地气的高僧”。
时间 | 重要事件/贡献 | 影响与意义 |
---|---|---|
1985年 | 于莆田广化寺出家,师从圆拙法师 | 确立禅净双修方向,奠定修行根基 |
1990年 | 中国佛学院毕业 | 系统掌握三藏经典,具备弘法资质 |
2000年 | 任广化寺方丈,启动寺院重建 | 恢复千年古刹风貌,提升闽南佛教文化地位 |
2003年 | 创办广化寺佛学院 | 培养青年僧才,为佛教传承储备人才 |
2010年起 | 举办“禅与生活”系列讲座,走进高校、社区 | 推动佛法生活化,接引都市信众 |
2015年 | 发起“慈航助学”慈善项目 | 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千余人,践行菩萨道精神 |
2020年 | 主编《法华经现代解读》出版 | 促进经典通俗化,助力大众理解佛法义理 |
顿成法师以“续佛慧命,利乐有情”为己任,三十余载如一日,在弘法、教育、慈善、文化交流等领域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仅是佛法的坚定守护者,更是人间佛教的积极践行者,其“以戒为基、以法为依、以善为乐”的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无数佛子心中的修行榜样。
FAQs
-
问:顿成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什么?
答:顿成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是“人间佛教”,强调“佛法不离世间觉”,主张将修行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他认为,佛法并非脱离现实的玄学,而是解决人生困惑、提升生命智慧的实用指南,他注重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喜舍”,以禅修净化心灵,以智慧化解烦恼,最终实现“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菩萨行目标。 -
问:广化寺佛学院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答:广化寺佛学院以“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为办学特色,强调理论学习与修行实践并重,学院开设戒律、唯识、中观、禅修、梵呗等课程,既注重教理研习,又重视丛林生活体验,要求学生每日早课、过堂、出坡(劳动),培养“知行合一”的僧才,学院还定期组织参学交流、社会公益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佛法精神,为未来弘法利生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