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灵山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之一,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慈悲济世的精神以及对佛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贡献,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俗姓张,名志明,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性情温厚,对人生与宇宙的奥秘怀有浓厚兴趣,少年时期,因偶然接触《金刚经》,内心深受触动,萌生出家修行、普度众生的念头。
1981年,18岁的灵山法师于南京栖霞寺礼上 下寂 下老和尚剃度出家,成为一名沙弥,出家后,法师发奋修行,每日诵经持咒、坐禅不辍,同时系统学习佛教经典,深入经藏,为求佛法真谛,他曾先后赴苏州灵岩山寺、浙江普陀山佛学院等地参学,亲近过 明 下 学 下 老法师、传印长老等多位高僧大德,在禅、净、律、密、教等各宗派法要中均有深入研习,尤以净土法门与人间佛教思想为归依,1986年,灵山法师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成为比丘,此后便驻锡栖霞寺,致力于弘法利生事业。
在佛学修持上,灵山法师强调“解行并重”,主张“以戒为根本,以禅为心要,以净为归宿”,他常教导信众:“佛法非学问,乃实践之智慧;非出世,乃入世之慈悲。”法师的讲经说法深入浅出,善于将深奥的佛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缘起性空”“因果不虚”等核心教义,使不同文化层次的听众皆能受益,其讲经风格温和而坚定,既有学者的严谨,又有长者的慈悲,深受广大信众喜爱,多年来,法师先后在栖霞寺、毗卢寺、牛首山佛顶寺等南京地区著名道场讲授《法华经》《阿弥陀经》《楞严经》《金刚经》等经典,累计讲经记录达数百万字,部分讲稿已结集出版,如《灵山法师讲经集》《净土法要的现代诠释》等,成为佛教界及佛学爱好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除弘法利生外,灵山法师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与社会服务,践行“人间佛教”思想,他常说:“佛教徒不仅要自度,更要度人;不仅要修心,更要践行慈悲。”1995年,法师发起成立“南京灵山慈善基金会”,致力于扶贫济困、助学兴教、医疗救助、救灾赈灾等工作,基金会成立以来,累计募集善款数千万元,帮助贫困学生数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余所,为灾区及困难群众送去大量物资与关怀,法师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每年春节都会亲自带队慰问孤寡老人、残障人士,送去生活用品与精神慰藉,用实际行动诠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教精神,他还积极推动佛教文化保护与传承,参与南京地区古刹修复工作,如牛首山佛顶寺、毗卢寺的重建工程中,法师均担任重要顾问,为寺院规划、佛像设计、文化内涵挖掘等方面贡献良多,使古老的佛教建筑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作为一位具有国际视野的僧人,灵山法师还积极开展对外佛教文化交流活动,他曾多次赴东南亚、欧美等地弘法,参加世界佛教论坛、联合国卫塞节等国际会议,向世界展示中国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在与海外佛教界交流中,法师强调“和而不同”,倡导不同佛教宗派、不同文化背景的佛教徒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为促进世界和平、众生安乐而努力,他的弘法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所到之处均受到当地信众的热烈欢迎,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了解与认同。
在僧团建设方面,灵山法师注重僧伽教育,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合格僧才,2000年,他参与创办“南京佛学院栖霞寺分院”,并担任副院长,亲自授课,指导学僧研习教义、修行实践,法师主张“学修一体化,生活丛林化”,要求学僧既要深入经藏,也要过好丛林生活,在集体修行中磨炼心性、增长福慧,多年来,学院已培养数百名僧才,分布在全国各地佛教道场,成为弘法利生的中坚力量,他还十分重视居士佛教教育,定期举办居士培训班、佛学讲座,指导居士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佛法,净化心灵,促进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灵山法师的德行与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他曾多次荣获“江苏省佛教界先进个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南京栖霞寺方丈等职务,尽管身兼数职,法师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作风,每日清晨四点起床,晚课结束后仍坚持阅读、写作,几乎没有闲暇时间,他常说:“出家的日子,就是为众生服务的日子,忙一点,心里才踏实。”
年近六旬的灵山法师依然精神矍铄,奔忙于弘法、慈善、文化交流等各项事业中,他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提心为指引,继续在南京这片佛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书写着一位当代高僧的慈悲与担当,他的修行与弘法实践,不仅为佛教界树立了榜样,也为现代社会注入了宝贵的精神力量,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内心、追求善美,共同构建和谐文明的人间净土。
南京灵山法师生平年表
时间 | 主要事件 |
---|---|
1963年 | 出生于南京市江宁区,俗姓张,名志明。 |
1981年 | 于南京栖霞寺礼上 下寂 下老和尚剃度出家,为沙弥。 |
1986年 | 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成为比丘。 |
1988-1992年 | 赴浙江普陀山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佛学理论与各宗派教义。 |
1995年 | 发起成立“南京灵山慈善基金会”,开展慈善公益活动。 |
2000年 | 参与创办“南京佛学院栖霞寺分院”,担任副院长,致力于僧伽教育。 |
2005年 | 当选南京市佛教协会会长,后兼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 |
2010年至今 | 担任南京栖霞寺方丈,主持寺院管理与弘法事务,推动牛首山佛顶寺等古刹修复。 |
2015-2020年 | 多次赴欧美、东南亚等地弘法,参与国际佛教文化交流活动。 |
2023年 | 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继续推进慈善与教育事业。 |
相关问答FAQs
Q1:灵山法师的弘法理念是什么?他对现代人的修行有何建议?
A:灵山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契理契机”——既要契合佛陀本怀,又要适应现代社会需求,他认为,佛教不应远离尘世,而应融入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对现代人的修行,法师提出“三要”:一要“简化生活”,减少物质欲望,专注内心净化;二要“积极利他”,通过服务他人积累福报,体会“自他互换”的菩萨精神;三要“智慧应对”,用佛法正知见面对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现实问题,做到“烦恼即菩提”,他常说:“念经拜佛是修行,做好本职、善待他人也是修行,关键在于是否以慈悲心与智慧心去做。”
Q2:普通人如何参与灵山法师倡导的慈善活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A: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灵山法师倡导的慈善活动:一是通过“南京灵山慈善基金会”官网或官方微信公众号了解项目信息,进行在线捐赠或报名成为志愿者;二是直接参与基金会组织的公益活动,如敬老院慰问、贫困学生助学、社区环保宣传等,无需特殊条件,只需怀有慈悲心与奉献精神;三是加入“灵山慈善义工团”,接受系统培训后,长期参与专项服务,法师强调,慈善不分大小,关键在于发心真诚,“哪怕是一句温暖的话、一次举手之劳的帮助,只要能利益他人,就是有意义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