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心澄法师,当代中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人,现任镇江金山江天禅寺方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慈悲的济世情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连接佛教智慧与现代社会的桥梁。
心澄法师1954年出生于江苏南通,自幼深受家庭佛教氛围熏陶,1979年于镇江金山寺出家,师从一代高僧慈舟法师,1983年,他进入南京栖霞山佛学院深造,系统研习佛法经典,随后赴中国佛学院研究生班进修,师从著名佛教学者黄忏华、虞愚等先生,奠定了坚实的佛学理论基础,1990年,心澄法师回到金山寺,先后任监院、知藏、首座等职,2005年荣升方丈,肩负起这座千年古刹的复兴使命,作为禅宗“金山派”的重要传承者,他始终秉持“农禅并重、禅净双修”的修行理念,倡导“以戒为基、以禅为体、以慈为用”,将传统禅修精神与现代弘法需求相结合,让古老的禅宗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
在弘法利生方面,心澄法师以“文化兴寺、教育立寺”为宗旨,推动金山寺成为集修行、教育、文化、慈善于一体的佛教文化中心,他重视寺院建设,主持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核心建筑,恢复“江天禅寺”古称,重现“金山寺裹山”的恢弘气象;他推动寺院数字化建设,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线上禅修课程,让信众足不出户便能聆听佛法、体验禅修,法师特别关注青年僧伽培养,在金山寺设立“僧伽培训班”,邀请国内外高僧大德授课,培养了一批兼具佛学素养与现代管理能力的年轻僧才,为佛教传承注入新鲜血液,他常年举办公益慈善活动,成立“金山慈善基金”,开展助学、救灾、扶贫、医疗援助等事业,累计捐助款物超千万元,践行“慈悲济世”的佛教本怀。
心澄法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贡献卓著,他倡导“禅艺融合”,推动金山寺举办“禅文化节”“梵音音乐会”“书法绘画展”等活动,将禅宗思想与艺术形式结合,让公众在审美体验中感受禅意;他主持整理《金山志》《大藏辑要》等古籍,出版《金刚经现代解读》《禅与生活》等著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佛法,帮助现代人解决心灵困惑,其弘法风格温和而坚定,常说:“佛法不在庙宇深处,而在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中。”他鼓励信众在家庭、工作中修行,以“感恩心、慈悲心、平常心”面对生活,被誉为“贴近众生的禅者”。
领域 | 具体举措 | 社会影响 |
---|---|---|
寺院建设与文物保护 | 修复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古建筑,恢复“江天禅寺”历史风貌;推动藏经楼数字化保护 | 恢复千年古刹文化风貌,成为镇江文化地标,年接待信众游客超百万人次 |
公益慈善 | 成立“金山慈善基金”,开展助学、救灾、扶贫、医疗援助;定期举办“爱心粥屋”活动 | 惠及全国20余个省份困难群体,获“江苏省慈善奖”等多项荣誉,彰显佛教社会责任 |
文化弘法 | 举办“禅文化节”“梵音音乐会”;出版《金刚经现代解读》等著作;开设线上禅修课程 | 推动禅宗文化现代化传播,线上线下弘法覆盖超千万人次,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
心澄法师的修行与弘法,始终以“利生为本、文化为翼”,既坚守佛教核心教义,又与时俱进回应时代需求,他常说:“佛教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时代,而佛法的智慧在于恒久不变。”在他的带领下,镇江金山寺不仅是修行者的精神家园,更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其“人间佛教”的实践,为当代佛教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
FAQs
问:心澄法师的“生活禅”理念对现代人有哪些具体启示?
答:心澄法师提出的“生活禅”核心是“将禅修融入日常”,强调“行住坐卧皆是道”,具体启示包括:一是“专注当下”,在吃饭、工作时保持觉知,减少焦虑;二是“慈悲待人”,以宽容心处理人际关系,传递善意;三是“简化生活”,通过减少物质欲望,追求内心富足,他举例说:“洗碗时感受水的温度,扫地时专注扫帚的轨迹,这些都是禅修。”这种理念帮助现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心灵锚点,实现“工作与修行并重、物质与精神平衡”。
问:金山寺在心澄法师推动下,有哪些特色弘法活动面向年轻人?
答:针对年轻群体,金山寺打造了“轻量化、体验式”弘法品牌:一是“禅修夏令营”,结合坐禅、茶道、抄经等体验,让年轻人感受禅修乐趣;二是“青年佛学沙龙”,邀请高校学者与法师对话,探讨“佛法与职场”“佛法与情感”等现实话题;三是“金山禅语”短视频系列,用动画、Vlog等形式解读经典,在抖音、B站等平台传播,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这些活动打破了年轻人对佛教“古老刻板”的印象,让佛法以更亲切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