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悟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禅宗临济宗第四十二代传人,以其深厚的佛学素养、朴实的修行风格和积极的入世关怀,成为连接传统佛法与现代社会的桥梁,法师一生致力于弘法利生、文化传承与慈善公益,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其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佛教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圣悟法师俗姓李,196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儒释道经典怀有浓厚兴趣,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萌生出家修行、济世度人之心,1983年,18岁的法师于镇江金山寺礼上果下庆老和尚剃度,法名圣悟,字慧光,老和尚见其根器不凡,遂嘱以“深入经藏,绍隆佛种”为毕生使命,此后,法师先后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普陀山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唯识、中观、天台等宗义,并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教多年,期间著有《唯识学概论》《天台教观纲宗讲记》等教材,成为佛学院学子的重要参考。
修行路上,圣悟法师以“解行并重”为圭臬,1989年,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学,依止一诚长老习禅,于打七中契悟心要,得临济宗法脉,1995年,应四众弟子恳请,出任苏州寒山寺监院,重振古道场道风,期间,法师倡导“农禅并重”,带领僧众开荒种田,自给自足,同时恢复寒山寺“听钟声、烦恼轻”弘法传统,每年举办新春祈福法会、观音法会等活动,吸引海内外信众数万人次参与,使这座千年古刹重焕生机,2005年,调任浙江宁波天童寺方丈,依循“禅门日用”精神,推动寺院管理与现代化弘法结合,设立“天童禅修中心”,开设禅修体验班、佛学讲座,让都市人群在繁忙生活中感受禅意宁静,累计培养禅修学员逾万人。
弘法之余,圣悟法师积极投身慈善与社会公益事业,他认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以慈悲心践行菩萨道,2008年汶川地震后,法师第一时间组织僧俗二众捐款捐物,并亲自带队赴灾区赈灾,搭建“帐篷学校”,资助失学儿童,多年来,他发起“寒山助学计划”“天童安老基金”等项目,在全国援建希望学校12所,资助贫困学生3000余名,帮扶孤寡老人500余人次,其慈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宗教》等媒体报道,被誉为“人间菩萨”,2018年,当选为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进一步推动区域佛教文化交流与公益事业发展,倡导“佛教中国化”与“人间佛教”实践,主张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伦理建设,助力社会和谐。
法师的佛学思想以“禅净融通”为核心,强调“教理为导,禅净为归”,他常开示信众:“禅是智慧,净是愿行,二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其著作《禅净与现代生活》《金刚经的生活智慧》等,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佛法,将经典义理与日常修行相结合,指导大众在家庭、职场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他提倡“生活即修行”,认为“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念念分明,即是禅定”,这一理念让无数人感受到佛法在生活中的鲜活力量。
圣悟法师一生淡泊名利,以身作则践行“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他常说:“出家人的使命就是做众生的福田,用佛法温暖人心。”虽年近六旬,仍坚持每日讲经、禅修、处理寺院事务,以“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继续为佛教事业与众生福祉奔波。
圣悟法师生平年表
年份 | 年龄 | 主要事件 |
---|---|---|
1965年 | 0岁 | 出生于江苏扬州书香世家 |
1983年 | 18岁 | 于镇江金山寺出家,礼上果下庆老和尚为师 |
1987年 | 22岁 | 毕业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留校任教 |
1989年 | 24岁 | 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学,依止一诚长老习禅 |
1995年 | 30岁 | 出任苏州寒山寺监院,恢复弘法传统 |
2005年 | 40岁 | 调任浙江宁波天童寺方丈,设立禅修中心 |
2008年 | 43岁 | 组织汶川地震赈灾,发起慈善公益项目 |
2018年 | 53岁 | 当选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推动佛教中国化 |
相关问答FAQs
问:圣悟法师的弘法理念有哪些特色?
答:圣悟法师的弘法理念以“禅净融通、解行并重、人间关怀”为核心,他强调禅宗的智慧修行与净土宗的愿行实践相结合,主张“教理为导,禅净为归”;同时注重将佛法融入现代生活,提倡“生活即修行”,倡导在家庭、职场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以“人间佛教”思想推动佛教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佛法成为现代人心灵的良药。
问:圣悟法师在慈善公益方面有哪些具体贡献?
答:圣悟法师长期致力于慈善公益,发起“寒山助学计划”“天童安老基金”等项目,在全国援建希望学校12所,资助贫困学生3000余名,帮扶孤寡老人500余人次,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亲自带队赴灾区赈灾,搭建“帐篷学校”,其慈善事迹涵盖教育、养老、救灾等多个领域,践行了“菩萨道”精神,被誉为“人间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