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19年受戒的寺庙有何特别的修行意义与故事?

佛教受戒是出家僧尼及在家居士修行的重要环节,象征着正式皈依三宝、持守戒律,开启清净的修行之路,2019年,全国多地佛教寺院举行了庄严的受戒法会,既延续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各自的戒脉传承,也展现了新时代佛教界对戒律教育的重视,以下将结合2019年部分代表性受戒寺庙的情况,详细阐述受戒仪式的意义、流程及文化内涵。

19年受戒的寺庙

受戒的核心意义与戒脉传承

受戒,即通过特定仪式领受佛陀制定的戒律,分为出家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和在家戒(五戒、八关斋戒、菩萨戒等),戒律是佛教“戒、定、慧”三学的基础,能防非止恶,规范身心,为修行者提供解脱的路径,2019年的受戒法会中,各寺院均强调“以戒为师”的祖训,确保戒脉清净、传承有序。

汉传佛教受戒需通过“三师七证”制度: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为“三师”,见证戒师七人共为“七证”,共同证明戒体成就,这一制度源于唐代道宣律师创立的南山律宗,至今仍是汉传佛教受戒的核心规范,2019年,如中国佛学院栖霞寺分院、河南少林寺、浙江灵隐寺等寺院,均严格按照古礼举行受戒仪式,确保每一名戒子如法领受戒律。

2019年代表性受戒寺庙纪实

(一)江苏南京栖霞寺:汉传比丘戒戒坛重光

栖霞寺作为汉传佛教“三论宗”祖庭,自唐代以来便是江南重要戒坛,2019年10月,栖霞寺隆重举行“传授比丘戒法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名沙弥参与受戒,法会持续21天,包含“教诲沙弥、请师、审戒、忏悔、授戒、问遮”等传统环节。

特色亮点

  • 古法新传:戒坛设置严格遵循《四分律》,戒坛供奉释迦牟尼佛、十大弟子及道宣律师像,每日清晨“上殿过堂”、午后“说戒”的修行节奏,让戒子体验丛林生活。
  • 数字化辅助:首次引入“电子戒牒”系统,受戒完成后同步生成电子档案,与传统纸质戒牒并存,既保留传统又适应现代管理需求。
  • 教育并重:法会期间开设《戒律学》《梵网经菩萨戒》课程,由中国佛学院教授授课,帮助戒子理解戒律精神而非仅持戒相。

(二)河南少林寺:禅宗祖庭的菩萨戒盛会

少林寺作为禅宗祖庭,2019年4月举行“传授菩萨戒法会”,吸引海内外近千名在家居士参与,此次法会以“梵网经菩萨戒”为核心,由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担任得戒和尚,联合诸山长老共同证盟。

19年受戒的寺庙

特色亮点

  • 禅戒合一:法会融入少林禅修特色,每日“坐香”“跑香”与戒律学习结合,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在禅观中体会戒体的清净。
  • 文化融合:结合少林武术文化,设置“以武证道”分享环节,探讨武术修习中如何践行“不杀生、不偷盗”等戒律,展现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 公益实践:受戒后组织“戒子义工团”,参与少林寺“精准扶贫”“留守儿童关爱”等公益项目,将戒律精神转化为利他行动。

(三)四川峨眉山万年寺:藏汉传佛教交流的受戒法会

2019年5月,峨眉山万年寺(汉传佛教)与附近的藏传佛教寺院合作,举办“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暨居士八关斋戒法会”,这是川地区首次跨宗派受戒活动,来自汉藏各地的300余名居士共同学习“八关斋戒”戒法,体验不同宗派的戒仪特色。

特色亮点

  • 汉藏互鉴:汉传佛教法师讲解“八关斋戒”的“过午不食”“远离歌舞”等戒相,藏传佛教法师分享“闭关斋戒”的修行仪轨,双方在交流中深化对戒律的理解。
  • 生态保护主题:结合峨眉山“世界双遗产”特色,法会增设“佛教生态观”课程,引导戒子践行“不杀生”戒律,保护动植物资源,推动“人间佛教”的生态实践。

(四)云南西双版纳总佛寺:南传佛教“帕察咖”戒会

2019年泼水节期间,西双版纳总佛寺举行传统“帕察咖”(南传佛教沙弥戒)戒会,来自傣、布朗、基诺等民族的200余名少年剃度沙弥,接受为期3个月的戒律训练。

特色亮点

19年受戒的寺庙

  • 民族特色:戒会融入傣族传统“赕佛”仪式,沙弥们学习傣文佛经、贝叶经抄写,以及傣族传统舞蹈“孔雀舞”与佛教仪轨的结合,体现南传佛教与民族文化的共生。
  • 社区教育:戒会期间组织沙弥深入村寨,为村民讲经说法,将戒律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强化“佛法在世间”的修行理念。

2019年受戒寺庙信息概览(部分)

寺院名称 地理位置 受戒类型 戒期 受戒人数 主法高僧 特色亮点
南京栖霞寺 江苏 比丘戒 21天 200余人 隆相和尚(得戒) 古法戒坛、电子戒牒
少林寺 河南 菩萨戒 7天 近千人 释永信大和尚 禅戒合一、公益实践
峨眉山万年寺 四川 八关斋戒 3天 300余人 普观法师(汉)、土登活佛(藏) 汉藏交流、生态保护
西双版纳总佛寺 云南 沙弥戒 3个月 200余人 祜巴龙庄勐总佛爷 傣族文化、社区教育
杭州灵隐寺 浙江 三皈五戒 2天 500余人 光泉方丈 线上报名、智慧寺院管理

受戒仪式的现代意义与时代价值

2019年的受戒法会,不仅延续了佛教戒脉传承,更展现了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探索,各寺院通过数字化管理(如电子戒牒、线上报名)、课程创新(结合心理学、生态学等学科),让戒律教育更贴近当代人的需求;强调“戒律生活化”,引导受戒者将戒律融入日常,如工作中“诚实守信”、家庭中“慈悲和睦”,使佛教戒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相关问答FAQs

Q1:2019年受戒的寺庙对戒子有哪些基本要求?
A:不同寺院、不同戒律的要求略有差异,但核心条件一致:

  • 出家戒:需年满20岁、父母同意、无重大疾病、具备一定佛学基础(如通过佛学院考试或寺院面试),部分寺院要求沙弥经历1年以上考察期。
  • 在家戒:需信仰佛教、理解戒义、自愿受戒,五戒要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八关斋戒需在特定日期(如六斋日)持守,菩萨戒则需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
    所有戒子均需提交身份证明、体检报告,并通过寺院的“审戒”环节(审查是否具备受戒资格)。

Q2:2019年受戒的寺庙如何确保戒脉传承的清净性?
A:为确保戒脉清净,各寺院严格遵循以下规范:

  • 如法选师:得戒和尚需具备“十师德”(如通晓戒律、戒腊十年以上、无破戒过失),并由中国佛教协会或地方佛协认证,避免“非法授戒”。
  • 坛场庄严:戒坛需按《戒坛图经》设置,供奉佛像、戒本、法器,由“三师七证”共同主持,确保仪式符合古礼。
  • 官方认证:汉传佛教受戒后需向地方佛协备案,领取由中国佛教协会统一印制的戒牒;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则由本派权威机构认证,确保戒律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2019年多所寺院邀请佛教界长老、学者组成“戒律监察团”,全程监督法会流程,杜绝“卖戒”“敷衍受戒”等违规现象,维护佛教戒律的严肃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