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定西法师圆寂引关注,其弘法精神如何传承?圆寂原因是否有未解之谜?

定西法师的圆寂,是中国佛教界的一大损失,这位虚云老和尚的高足,以毕生心血践行禅宗精神,在岭南道场的修复与传承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1903年,法师出生于福建惠安一个普通农家,俗姓黄,名信全,少年时因家境困顿,便萌生出家之志,1919年毅然前往福建鼓山涌泉寺,礼兴常和尚剃度,法名定西,1927年,于涌泉寺受具足戒后,他并未满足于现有修行,而是踏上了参访名师的征程,足迹遍及江浙名刹,后在广东曲江云门寺遇见了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从此成为其入室弟子,开启了一段深得禅法的修行岁月。

定西法师圆寂

在虚云老和尚的座下,定西法师以“农禅并重”为修行圭臬,不仅精研经典,更注重实修,他常言:“参禅如种地,下得功夫深,自有收获时。”每日除却诵经坐禅,必随众出坡劳作,开荒种田、修缮殿堂,从不以长老身份自居,1959年,虚云老和尚圆寂后,定西法师秉承遗志,肩负起复兴云门寺的重任,彼时的云门寺历经战乱,殿宇倾颓,僧众离散,法师以一人之力四处奔走,募集资金,历时十余年,终于将这座千年古刹修复如初,重塑佛像,重振道风,使云门禅宗法脉得以延续,1983年,云门寺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定西法师的艰辛付出,功不可没。

定西法师的禅法思想,以“明心见性”为核心,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他常说:“佛法不离世间法,穿衣吃饭,搬柴运水,皆是修行。”他的开示朴实无华,直指人心,反对玄谈空论,主张从日常点滴处体悟真如,每逢禅七,他都会亲自打板巡香,针对学人的疑情,或棒或喝,或以无言点拨,帮助学人打破执着,他曾留下法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能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是佛。”这种直指本心的禅风,影响了无数后学。

除了禅法修持,定西法师还十分重视僧伽教育,他认为“法赖人传,人赖法住”,在修复云门寺的同时,创办了云门佛学院,亲自讲授《楞严经》《坛经》等经典,培养了一批批弘法人才,学院坚持“解行并重”的方针,不仅注重理论教学,更强调实修体验,使学员在学修中成长,毕业后分赴各地弘法,成为佛教的中坚力量,法师常对学僧说:“出家人以弘法为家务,以利生为事业,要发大心,行大愿,莫负如来。”

1992年11月15日,定西法师在云门寺安详示寂,世寿九十,僧腊七十有三,圆寂前数日,他仍坚持随众上殿、过堂,精神矍铄,临终前,他召集大众留下最后遗训:“汝等好好修行,莫放逸,莫执着。”说罢,面带微笑,吉祥卧而逝,荼毗后,得五色舍利无数,分建舍利塔于云门寺后山,供信众瞻礼,法师圆寂的消息传来,四众弟子悲痛不已,海内外佛教界纷纷撰文悼念,称其为“当代禅宗的良心”“云门中兴的祖师”。

定西法师圆寂

定西法师的一生,是修行弘法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乘精神,践行着出家的本怀,他修复的不仅是道场,更是佛法的道场;他培养的不仅是僧才,更是佛法的希望,他的思想和行持,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后学修行的道路,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下是关于定西法师的相关问答:

FAQs

问:定西法师的禅法有哪些核心特色?
答:定西法师的禅法以“农禅并重、解行合一”为核心,特色鲜明:一是强调实修,反对空谈,主张“在生活中修行”,将日常劳作与禅修结合;二是直指本心,注重“明心见性”,开示朴实无华,常用棒喝或无言点拨打破学人执着;三是重视僧伽教育,创办云门佛学院,培养“解行并重”的弘法人才,使禅法传承有继,他的禅风继承虚云老和尚的传统,兼具古德风范与现代适应力,对当代佛教修行影响深远。

定西法师圆寂

问:定西法师对云门寺的中兴有哪些具体贡献?
答:定西法师对云门寺的中兴贡献卓著:其一,历经十余年艰辛募资,修复了因战乱倾颓的殿堂、重塑佛像,使千年古刹重现庄严;其二,恢复“农禅并重”的道风,带领僧众出坡劳作,实现自给自足,保障了道场的稳定运行;其三,创办云门佛学院,亲自授课,培养了大量弘法僧才,为云门寺乃至岭南佛教注入了活力;其四,推动云门寺对外开放,1983年使其成为全国重点寺院,提升了云门禅宗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定西法师,就没有云门寺的今日中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