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学诚法师谈放下,放下执念的关键是什么?如何才能真正学会放下?

学诚法师常开示,“放下”是佛法中极具智慧的生活态度,但很多人对“放下”存在误解,认为它是消极逃避、放弃责任,或是冷漠无情,实则,学诚法师所谈的“放下”,是破除内心执着、解脱烦恼的根本方法,是让我们从“被外境束缚”到“主动驾驭内心”的积极修行。

学诚法师谈放下

放下的本质:不是失去,而是解脱

学诚法师指出,放下并非“丢掉”什么,而是放下对“人、事、物”的执着——不是放下亲人,而是放下对“亲人必须永远陪伴”的执念;不是放下理想,而是放下对“必须按自己设想实现”的强求;不是放下感受,而是放下对“感受必须快乐”的抗拒,执着的本质是“我执”,即认为“我”是恒常的、重要的,外境必须围绕“我”转,当外境不符合期待时,烦恼便生,正如法师所言:“放下不是让生命失去色彩,而是让心灵从沉重的枷锁中解脱,活得自在从容。”一个人执着于“必须考第一名”,考试失利便陷入痛苦;若放下“必须第一”的执着,转而关注“自己是否进步”,反而能从学习中收获成长与平静,可见,放下的核心是“破我执”,让心灵从“向外抓取”转为“向内观照”。

放下的对象:破除三种执着

学诚法师将需要放下的执着归纳为三类,明确修行方向:

执着类型 具体表现 放下的意义
对“我”的执着 认为身体、感受、思想是“真实的我”,执着于“我的面子、我的需求、我的成就” 破“我执”,明白“我”是因缘和合的假象,减少以自我为中心的烦恼,培养谦卑心
对“法”的执着 执着于“正确的方法”“固定的道理”,认为“只有我的想法才是对的”,容不下不同观点 破“法执”,明白真理是活的,随缘应机,不固执己见,学会包容与倾听
对“结果”的执着 执着于“事情必须成功”“关系必须长久”“付出必须回报”,对不确定性充满焦虑 破“结果执”,明白“因果不虚,但无常是常”,努力耕耘但不强求结果,享受过程本身

对“我”的执着,常让人陷入“比较”的痛苦:看到他人升职,便觉得自己“失败”;听到批评,便觉得“被否定”,学诚法师说:“放下‘我’,不是否定自我,而是超越小我,看到更广阔的生命格局——当我们不再把所有精力放在‘保护自己’上,反而有力量去关爱他人、创造价值。”对“结果”的执着,则让人在追求目标时焦虑不堪:比如创业者执着于“必须上市”,一旦遇到挫折便崩溃;若放下“必须上市”的执念,转而关注“产品是否真正帮助用户”,反而能在过程中积累经验,走得更远。

放下的方法:从“觉察”到“转念”

学诚法师强调,放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觉察—接纳—转念—修心”的次第逐步实践:

学诚法师谈放下

第一步:觉察执着
烦恼生起时,先不急于评判或对抗,而是静下心来观察:“我此刻在执着什么?”因朋友失约而生气时,觉察到“我执着于‘朋友必须重视我’”;因工作失误而焦虑时,觉察到“我执着于‘必须完美无缺’”,觉察是放下的前提,如同黑暗中打开手电筒,先看清“烦恼的源头是什么”。

第二步:接纳当下
觉察到执着后,不否定情绪,而是接纳它:“我现在确实很难过/生气,这是正常的。”学诚法师说:“接纳不是放纵,而是与情绪和解——就像接纳生病需要吃药,接纳烦恼需要用智慧化解。”亲人离世时,允许自己悲伤,告诉自己“悲伤是爱的体现,不必强迫自己立刻‘放下’,但也不必沉溺其中,让痛苦成为永恒”。

第三步:转念修心
接纳之后,用智慧转念:执着于“必须怎样”时,问自己“这个‘必须’是真的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执着于“孩子必须考上名校”,转念为“我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学习只是成长的一部分”;执着于“别人必须理解我”,转念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不理解是正常的,我做好自己即可”,转念不是“自我欺骗”,而是从“单一视角”转为“多元视角”,看到事物的复杂性。

第四步:长期修心
放下需要持续修行,通过持戒、修定、发慧来增强内心的力量,每天花10分钟静坐,观察念头的来去,培养“觉知力”;遇到事情时,先深呼吸三次,不立刻反应,给自己“转念”的时间;多读佛经、听开示,用佛法智慧滋养心灵,学诚法师说:“放下不是一次性的‘手术’,而是日常的‘锻炼’,每一次对执观的觉察与转化,都是心灵的成长。”

学诚法师谈放下

放下的境界:自在利他的慈悲

当真正学会放下,内心会达到一种“自在无碍”的境界:面对得失,能“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面对赞美与批评,能“宠辱不惊”;面对变化无常,能“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更重要的是,放下“我执”后,内心会生起“慈悲心”——不再被自己的烦恼困住,反而能关注他人的需要,放下对“自己利益”的执着,才能无私帮助他人;放下对“对错”的执着,才能理解他人的不易,用宽容化解矛盾,学诚法师说:“放下的最高境界,不是‘什么都不在乎’,而是‘什么都愿意在乎,但不被在乎的东西束缚’——既能入世担当,又能出世超脱,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相关问答FAQs

问:学诚法师常说“放下”,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努力工作、承担责任,变得消极避世?
答:不是的,学诚法师强调的“放下”,是放下内心的执着,而非放弃责任或逃避现实,努力工作是责任,放下对“必须成功”“必须被认可”的执着,反而能更专注、更坦然地投入,努力但不焦虑;照顾家庭是责任,放下对“家人必须按自己想法生活”的执念,反而能给予对方更多空间和尊重,这种放下是积极的入世,让我们在承担责任的同时,不被结果束缚,活得更有力量和意义,消极避世是逃避,而放下是“拿起”的前提——只有放下不必要的执着,才能更好地拿起真正重要的东西。

问:生活中遇到具体的困境,比如亲人离世、事业受挫,如何用“放下”来面对?
答:面对困境,分三步走:接纳情绪,亲人离世时,允许自己悲伤,不必强迫“立刻放下”;事业受挫时,允许自己失望,告诉自己“难过是正常的”,觉察执着,问自己“我此刻在执着什么?”可能是“执着于‘亲人必须永远陪伴’”“执着于‘事业必须一帆风顺’”,转念修心,看到“无常是生命的常态”,亲人离世不是“失去”,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事业受挫不是“失败”,而是“成长的机会”,用行动转化,为亲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捐赠、纪念),将思念化为慈悲;从挫折中归纳经验,调整方向,继续努力,学诚法师说:“放下不是忘记,而是带着爱与智慧继续前行——真正的放下,是让痛苦成为成长的养分,而不是枷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