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广品法师的修行之道有何深意?

释广品法师,当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僧人之一,俗姓张,名志明,1976年出生于福建泉州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祖母熏陶,常随寺院做义工,耳濡目染下对佛法心生向往,1995年,19岁的他于泉州开元寺依止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广品”,取“广度众生,品学兼优”之意,出家后,他先后于福建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研习《大藏经》及各宗派教义,尤其擅长将深奥的佛法义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弘法利生。

释广品法师

释广品法师的修行之路以“解行并重”为准则,在学修阶段,他不仅精研经教,还坚持每日禅修、持戒、诵经,尤其在止观法门上用功甚勤,他曾闭关三年,期间研读《华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并将修行感悟记录成册,后整理为《禅心与日常》一书,成为许多佛弟子的修行指南,他常言:“佛法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心地的功夫,要在日常待人接物中磨炼。”这种将修行融入生活的理念,贯穿于他弘法的始终。

在弘法事业上,释广品法师以“人间佛教”为宗旨,积极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2005年,他应邀出任某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并着手改造一座荒废多年的古寺,将其命名为“安心禅寺”,寓意“让众生安心之处”,寺院不仅作为修行道场,更开设了“周末佛法讲堂”“亲子国学班”“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等项目,吸引了大量信众与社会人士参与,他特别重视教育弘法,认为“教育是培养菩提根的根本”,因此在寺内创办了“佛学研修班”,系统讲授《阿含经》《唯识学》等课程,并邀请海内外法师、学者前来讲学,至今已培养数百名弘法人才。

释广品法师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践行“慈悲济世”的菩萨行,他发起“光明行”项目,为贫困地区白内障患者提供免费手术;“暖冬行动”则为偏远山区儿童捐赠衣物与学习用品;在疫情期间,他组织僧俗二众捐款捐物,并带领团队录制“抗疫期间的心灵防护”系列短视频,帮助大众缓解焦虑,这些行动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

释广品法师

释广品法师的弘法风格以“亲切、务实、接地气”著称,他善于用生活中的比喻阐释佛法,例如用“手机充电”比喻“修行充电”,提醒大众日常需时刻观照自心;用“河流与大海”比喻“个人与集体”,强调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他的讲经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单平台粉丝超百万,被信众称为“最懂年轻人的法师”,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常说:“我只是佛法的搬运工,真正的智慧在三藏十二部中。”

法师对佛教文化的传承亦不遗余力,他推动寺院设立“古籍修复室”,组织僧俗弟子修复明清时期的佛教典籍;并倡导“佛教艺术进校园”,通过书法、绘画、梵呗等形式,让年轻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他认为:“佛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弘法领域 与贡献
教育弘法 创办佛学研修班、周末讲堂,系统讲授经典课程,培养弘法人才,受众超万人次。
慈善公益 发起“光明行”“暖冬行动”等项目,涵盖医疗、教育、救灾等领域,帮扶群众超5000人次。
文化传承 修复古籍、推动佛教艺术进校园,促进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增强文化认同感。
网络弘法 制作短视频、直播讲经,平台粉丝超百万,以通俗语言阐释佛法,覆盖年轻群体。

释广品法师的修行与弘法,始终围绕“自觉觉他”的菩萨行展开,他常说:“出家的意义不是逃避生活,而是以更清净的心面对生活,以更智慧的方式利益他人。”多年来,他始终坚守道场,深入经藏,慈悲济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成为当代僧人的典范。

释广品法师

FAQs
问:释广品法师在弘法中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
答:法师主张“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本”,在内容上,严格依据三藏经典,确保教义纯正;在形式上,运用短视频、直播等现代媒介,结合生活案例阐释佛法,让古老智慧贴近当代人的需求,他将“无常观”与现代人的压力管理结合,引导大众在快节奏生活中保持内心安定,实现传统教义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问:对初学佛法的年轻人,释广品法师有什么建议?
答:他建议年轻人从“生活禅”入手,将修行融入日常:一是持戒,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如诚实、不杀生;二是修心,通过观呼吸、写日记等方式觉察起心动念;三是行善,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帮助他人、爱护环境,他强调:“不必急于求成,佛法是心法,慢慢来,让心安定下来,智慧自然现前。”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