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义玲法师,弘法之路有何深意?

义玲法师,当代佛教界以悲智双运著称的比丘尼大德,自幼与佛法结缘,历经数十载精进修持,在弘法利生、文化传承、慈善公益等领域留下了深远影响,她以“慈悲为怀,智慧为灯”为修行圭臬,将传统佛法精神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成为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的桥梁,深受海内外信众敬仰。

义玲法师

义玲法师的修行之路始于少年时代,出生于书香世家的她,自幼接触儒释道经典,十二岁便通读《金刚经》《心经》等佛教经典,对“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产生了深刻共鸣,十八岁时,为探寻生命真谛,她毅然于某著名古刹依止上净下空长老剃度出家,法号“义玲”——“义”为“义理通达”,“玲”为“玲珑剔透”,寄托长老对其通达佛法、度化众生的殷切期望,出家后,她先后在佛学院系统学习戒律、俱舍、中观、唯识等佛法体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又闭关三年深入禅修,期间克服了身心极限的考验,最终契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为后来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弘法实践中,义玲法师始终坚持“解行并重”的原则,她认为,佛法不应束之高阁,而应融入生活,成为解决现代人心灵困惑的良方,上世纪90年代,她在江南某地创建“慈云禅寺”,不仅作为修行道场,更将其打造成弘法、教育、慈善的综合平台,针对现代人的焦虑、迷茫,她开创“生活禅修”课程,将禅修与工作、家庭、社交结合,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中观照自心,培养定力与智慧,课程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累计参与人数逾十万,许多人通过课程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方向,她还擅长运用现代弘法工具,自2010年起开设“义玲法师讲经”直播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并结合时事热点阐释佛法智慧,单场直播最高观看量突破百万,让古老的佛法以更贴近时代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

义玲法师对佛教教育事业的贡献尤为突出,她常说:“僧才兴则佛法兴,教育强则教运隆。”2015年,她创办“慈云佛学院”,打破传统佛学院只重理论的教学模式,增设“现代社会心理学”“跨文化传播”等课程,要求学员不仅要精通教理,还要具备服务社会、沟通大众的能力,学院至今已培养数百名合格僧才,其中不少人已成为各地寺院的中坚力量,她还特别重视青少年佛教教育,编写《少年佛法启蒙读本》,通过故事、漫画等形式向儿童传递慈悲、诚信、包容等价值观,累计发行量超十万册,成为许多佛教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教材。

义玲法师

在慈善公益领域,义玲法师践行“人间佛教”精神,始终将“利他”作为修行的落脚点,她发起的“慈云公益”项目涵盖扶贫、助学、医疗、环保等多个领域:在偏远山区建立20所“慈云希望小学”,资助贫困学生超5000名;组织医疗团队深入老少边区义诊,服务群众数十万人次;发起“绿色禅行”环保活动,倡导信众从节约一度电、一张纸做起,践行“惜福环保”的理念,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她第一时间捐赠款物价值逾千万元,并带领寺院僧众为一线医护人员祈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慈悲胸怀。

义玲法师的佛学思想以“融汇空有,圆融无碍”为特色,她强调“真俗不二”,认为出世间的解脱与世间的事业本是一体两面,她常开示信众:“佛法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以清净心做糊涂事。”这种既契究竟真理,又具人间温度的理念,让无数人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根本,其著作《心灯照亮回家路》《生活中的佛法智慧》等畅销海内外,被译为英、日、韩等多种文字,成为许多佛学爱好者的案头必备书。

以下是义玲法师主要弘法活动与成就简表:

义玲法师

时间 主要活动与成就
1990年 依止上净下空长老剃度出家,系统学习佛法
1995年 闭关三年,完成禅修实证,契悟心性
2000年 创建江南“慈云禅寺”,打造弘法、教育、慈善平台
2010年 开设“义玲法师讲经”直播间,开启现代弘法新方式
2015年 创办“慈云佛学院”,创新僧才培养模式
2018年 编写《少年佛法启蒙读本》,推动青少年佛教教育
2020年 发起“慈云公益”项目,全面开展扶贫、助学、医疗等慈善事业
2022年 著作《心灯照亮回家路》获“中国佛教优秀出版物奖”

相关问答FAQs

问:义玲法师提倡的“生活禅修”具体有哪些实践方法?如何帮助现代人缓解压力?
答:义玲法师的“生活禅修”核心是“将禅修融入日常”,主要方法包括:1. 呼吸观照:在通勤、工作间隙,专注一呼一吸,培养当下觉知;2. 正念饮食:进食时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味道与质地,减少贪嗔;3. 慈心禅修:每天花5分钟向家人、同事乃至陌生人祝福,培养慈悲心;4. 逆来顺受:面对困境时,不抱怨、不抗拒,以“一切都是修行”的心态接纳,这些方法通过训练心念的专注与平和,帮助现代人从焦虑的“和懊悔的“过去”中回到当下,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

问:义玲法师在培养现代僧才时,为何强调“社会能力”的重要性?这与传统僧伽教育有何不同?
答:义玲法师认为,在现代社会,僧伽不仅要“自利”,更要“利他”,而“利他”需要具备与大众沟通、理解社会需求的能力,传统僧伽教育侧重经论研习和闭关实修,培养的是“出世型”僧才;而她主张的“社会能力”包括:现代心理学知识(以更好地引导信众)、跨文化沟通技巧(以弘法于国际)、公益项目管理经验(以高效开展慈善),这种“解行并重、出世入世”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既能深入经藏、又能服务社会的“现代菩萨型”僧才,让佛法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