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境内寺庙星罗棋布,融合了藏、汉、蒙等多民族建筑与宗教艺术,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见证了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以下从历史底蕴、建筑特色、宗教地位等方面,详细介绍青海十大代表性寺庙,展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青海十大寺庙基本信息概览 | 寺庙名称 | 地理位置 | 建造年代 | 主要派别 | 核心特色 | |----------------|----------------|----------|------------|------------------------------| | 塔尔寺 | 湟中区鲁沙尔镇 | 明嘉靖年间 | 格鲁派 | 宗喀巴诞生地,酥油花、壁画、堆绣“三绝” | | 瞿昙寺 | 乐都区瞿昙镇 | 明洪武年间 | 格鲁派 | 明代宫廷建筑风格,“小故宫”之称 | | 佑宁寺 | 互助县五十镇 | 明万历年间 | 格鲁派 | “湟北诸寺之母”,出过众多高僧 | | 夏琼寺 | 化隆县查甫乡 | 元至正年间 | 格鲁派 | 宗喀巴大师出家地,显密兼修的道场 | | 扎藏寺 | 海晏县三角城镇 | 清康熙年间 | 格鲁派 | 历代章嘉活佛驻锡地,蒙古族文化浓厚 | | 广惠寺 | 大通县桥头镇 | 清雍正年间 | 格鲁派 | 清朝皇家寺院,建筑布局严谨 | | 却藏寺 | 天祝县赛什斯镇 | 明崇祯年间 | 格鲁派 | 却藏活佛主寺,安多地区重要寺院 | | 东科尔寺 | 湟源县东科尔乡 | 明万历年间 | 格鲁派 | 显密佛学中心,曾培养大批学者 | | 拉加寺 | 玛沁县拉拉乡 | 清乾隆年间 | 格鲁派 | 黄河源头第一寺,依山而建,气势恢宏 | | 赛宗寺 | 兴海县曲什安镇 | 清乾隆年间 | 格鲁派 | 宁果地区宗教文化中心,自然环境优美 |
塔尔寺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位于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是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正式建成,历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形成占地面积约600亩的庞大建筑群,寺院以大金瓦殿、小金瓦殿、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为核心建筑,融合了藏汉建筑风格:大金瓦殿为鎏金铜瓦顶,殿内供奉宗喀巴大师诞生时自生的菩提树和塔,是寺院的象征;寺院的“酥油花、壁画、堆绣”被誉为“塔尔寺三绝”,其中酥油花以酥油为原料,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佛像、人物、花鸟,工艺精湛,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灯会期间展出,吸引众多信徒与游客,塔尔寺不仅是宗教圣地,更是藏传佛教佛学研究的中心,其显密学院培养了大量僧侣,对藏传佛教的传播影响深远。
瞿昙寺位于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距西宁市约120公里,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代皇家敕建的藏传佛教寺院,素有“小故宫”之称,寺院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的山门、瞿昙殿、宝光殿、隆国殿等建筑,严格遵循明代官式建筑规制,斗拱飞檐、雕梁画栋,体现了中原建筑与藏式风格的完美融合,其中隆国殿内的“明代宫廷壁画”尤为珍贵,壁画内容以佛教题材为主,人物形象生动,色彩艳丽,技法细腻,是明代壁画艺术的代表作,寺内还保存有明代御赐的“灌顶国师”玉印、金印等文物,以及明清时期的碑刻、匾额,见证了其与中央王朝的密切关系,瞿昙寺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研究明代建筑、艺术和民族关系的重要实物资料。
佑宁寺,藏语称“郭隆弥勒寺”,位于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建议,土司李南央珠主持修建,是青海地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院之一,因“湟北诸寺之母”的美誉闻名,寺院鼎盛时期有僧众3600余人,建有经堂、佛殿、活佛府邸等200多座院落,规模宏大,佑宁寺高僧辈出,五世、十世达赖喇嘛,六世、九世班禅曾在此讲经,土观、章嘉、松布等活佛系统更是影响深远,寺内建筑以“大经堂”为中心,藏式碉楼与汉式歇山顶相结合,气势恢宏,历史上,佑宁寺曾因战乱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现存的建筑多为清代遗存,其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完整,是安多地区佛学研究的重镇。
夏琼寺位于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查甫乡,坐落在夏琼山下,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是宗喀巴大师早年出家学经的地方,藏语意为“大鹏金翅鸟”,象征佛法如大鹏展翅,威震四方,宗喀巴大师16岁时在此受沙弥戒,后赴西藏深造,创立格鲁派,夏琼寺因此成为格鲁派的发祥地之一,寺院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主要建筑包括大经堂、弥勒殿、护法殿等,大经堂”可容纳2000余名僧人诵经,殿内供奉宗喀巴大师鎏铜像,以及众多佛经典籍,夏琼寺以显密兼修著称,其“显宗学院”系统讲授五部大论,“密宗学院”侧重金刚乘修法,培养了大批佛学人才,寺内的“夏琼神山”被视为佛教圣地,山上有天然形成的佛像和玛尼石堆,每年夏季,信徒们会前来转山朝拜,场面盛大。
扎藏寺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镇,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是清代章嘉活佛系统的主寺之一,因历代章嘉活佛驻锡而闻名,章嘉活佛是清代驻京呼图克图之一,地位仅次于达赖、班禅,掌管内蒙古地区藏传佛教事务,扎藏寺因此成为连接青海与内蒙古的重要宗教纽带,寺院建筑以“章嘉佛府”为核心,融合了藏、蒙、汉建筑风格,佛府内保存有历代章嘉活佛的遗物,包括经书、法器、佛像等,寺内的“大经堂”内供奉着高达9米的弥勒佛铜像,以及宗喀巴师徒三像,壁画以蒙藏风格为主,色彩浓烈,线条粗犷,扎藏寺的宗教活动具有浓厚的蒙古族特色,每年农历四月十五的“浴佛节”和十月二十五日的“燃灯节”,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吸引周边蒙古族、藏族信徒参与。
广惠寺位于西宁市大通县桥头镇,始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是清代雍正皇帝为纪念平定罗卜藏丹叛乱而敕建的皇家寺院,原名“慧照寺”,后改称“广惠寺”,寺院占地面积约300亩,建筑布局严谨,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轮殿”为中轴线,两侧配有配殿、僧舍、钟鼓楼等,整体建筑呈“伽蓝七堂”格局,体现了清代宫廷建筑的庄重与威严,寺内保存有雍正皇帝御赐的“广惠寺”匾额、乾隆皇帝御笔的“梵宇重光”匾额,以及大量明清时期的佛像、唐卡、佛经,广惠寺曾是青海地区重要的政教中心之一,其“显密学院”培养了大量僧侣,对格鲁派在青海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寺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定期对外开放,成为研究清代宗教建筑和历史的重要场所。
却藏寺位于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赛什斯镇(原属青海),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是格鲁派却藏活佛的主寺,因却藏活佛系统在安多地区的影响力而闻名,寺院坐落在却藏山下,建筑依山势而建,以“却佛殿”“大经堂”“弥勒殿”为主体,藏式碉楼与汉式歇山顶相结合,气势雄伟,却藏活佛是清代驻京八大呼图克图之一,却藏寺因此成为青海北部地区的宗教文化中心,寺内保存有却藏活佛的灵塔、历代活佛的遗物,以及明清时期的唐卡、壁画,却藏殿”内的“千佛壁画”尤为珍贵,壁画绘制了1000尊佛像,形态各异,色彩绚丽,历史上,却藏寺曾多次毁于战乱,又多次重建,现存的建筑多为清代遗存,其佛学教育以密宗修法为主,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学经朝拜。
东科尔寺位于西宁市湟源县东科尔乡,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由东科尔活佛阿旺索南嘉措主持修建,是青海地区早期格鲁派寺院之一,以显密佛学研究著称,寺院建筑以“东科尔大殿”“释迦殿”“护法殿”为中心,融合了藏、汉、蒙建筑风格,大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铜像、宗喀巴大师像,以及大量佛经典籍,东科尔寺历史上曾分为“前东科尔”和“后东科尔”,前东科尔在青海,后东科尔在内蒙古,两地寺院相互呼应,共同传播格鲁派教义,寺内的“显宗学院”系统讲授因明学、中观论等佛学理论,“密宗学院”侧重金刚乘修法,培养了大批佛学人才,东科尔寺的自然环境优美,寺院周边林木葱郁,溪水潺潺,被誉为“湟源小布达拉”,是信徒们修行的理想之地。
拉加寺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拉拉乡,坐落在黄河源头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是格鲁派在黄河源头地区的重要寺院,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寺”之称,寺院依山傍水,建筑沿山势层层叠起,以“拉加大殿”“弥勒殿”“护法殿”为主体,藏式碉楼与汉式飞檐相结合,气势恢宏,拉加寺是章嘉活佛的弟子智格西拉创建,历史上曾是果洛地区的政教中心,其活佛系统在藏区有较高地位,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包括明清时期的佛像、唐卡、佛经,以及历代活佛的遗物,拉加寺的宗教活动具有浓厚的游牧文化特色,每年农历正月的“祈愿法会”和六月的“转山节”,都会举行盛大的诵经、跳欠(宗教舞蹈)等活动,吸引周边藏族信徒前来参与,寺院周边的阿尼玛卿雪山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信徒们认为转山可以消除罪障,因此每年都有大量信徒前来朝拜。
赛宗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镇,坐落在赛宗山下,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宁果地区(海南、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宗教文化中心,因自然环境优美、宗教氛围浓厚而闻名,寺院建筑以“赛宗大殿”“文殊殿”“弥勒殿”为中心,藏式碉楼与汉式歇山顶相结合,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赛宗寺是格鲁派寺院,以显密兼修著称,其“显宗学院”系统讲授五部大论,“密宗学院”侧重金刚乘修法,培养了大批佛学人才,寺内保存有大量的唐卡、壁画、佛像,文殊殿”内的“文殊菩萨像”尤为珍贵,佛像用纯金打造,镶嵌珠宝,工艺精湛,赛宗寺的自然环境优美,寺院周边森林茂密,溪水潺潺,夏季绿草如茵,冬季白雪皑皑,被誉为“高原上的净土”,每年农历四月的“浴佛节”和十月的“燃灯节”,寺院都会举行盛大的法会,吸引周边信徒前来朝拜,成为海南州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
青海十大寺庙各具特色,从明代皇家寺院到清代活佛主寺,从宗喀巴诞生地到黄河源头圣殿,它们不仅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这些寺庙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精湛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宗教文化,是青海乃至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保护、传承和探索。
FAQs
Q1:青海十大寺庙中,哪个寺庙的宗教地位最高?
A1: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最高,作为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与西藏的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甘肃的拉卜楞寺、扎什伦布寺齐名),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被信徒视为“第二佛陀”的圣地,其“酥油花、壁画、堆绣”三绝不仅是宗教艺术瑰宝,更体现了藏传佛教文化的精髓,每年吸引数百万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安多地区的核心道场。
Q2:参观青海寺庙时,需要注意哪些宗教和文化习俗?
A2:参观青海寺庙需尊重当地宗教习俗和文化禁忌:①进入寺院需脱帽,不可穿短裤、短裙等暴露服装,以示对佛法的尊重;②顺时针绕行寺院、佛塔、经筒,这是藏传佛教的传统礼仪;③未经允许,不可随意触碰佛像、法器、经书等宗教物品;③殿内禁止拍照、摄像,部分寺院特定区域(如酥油花馆、壁画殿)可能允许拍照,但需提前询问;④遇到僧人应合十问好,不可直视或随意攀谈;⑤转经、转山时,不可逆时针行走,也不可跨越经幡、玛尼堆等宗教设施,遵守这些习俗既能体现对当地文化的尊重,也能更好地感受宗教文化的庄严与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