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仁善法师驻云南弘法,传递了哪些仁善智慧与力量?

仁善法师,当代佛教界以慈悲济世、文化传承为己任的僧伽代表,自上世纪九十年代驻锡云南以来,便与这片红土高原结下了深厚因缘,他不仅以深厚的佛学修养弘法利生,更立足云南多民族、多宗教的文化生态,推动佛教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以“人间佛教”理念践行“利乐有情”的菩萨道,成为连接信仰与世俗、传统与时代的重要纽带。

仁善法师云南

修行弘法:扎根云南,融通多元文化

仁善法师的出家之路,始于少年时对“生死大事”的思考,后依止某汉传佛教名山大德修习,精研《法华经》《维摩诘经》等经典,尤以“不二法门”为契入点,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受师命赴云南弘法,初到滇地,便被这里多元的佛教文化所震撼:西双版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庄严诵经、迪庆藏传佛教的唐卡艺术、滇中汉传佛教的禅宗传统,以及各民族民间信仰中与佛教的交融,共同构成了“佛教云南”的独特图景。

法师深知,弘法需“契理契机”,既要坚守佛法根本,又要适应地域文化,他先后在昆明圆通寺、大理崇圣寺、鸡足山祝圣寺等道场驻锡,创办“滇云佛学讲坛”,每周开设面向信众和学者的公开课,内容涵盖“佛法与现代生活”“禅修与心理健康”“各民族佛教文化交流”等主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慈悲”“智慧”“因果”等核心教义,针对云南多民族聚居的特点,他学习傣语、藏语等民族语言,在南传佛教地区推广“巴利语经典通俗读本”,在藏传佛教地区组织“汉藏佛教经典对话会”,打破语言与宗派的壁垒,让不同民族的信众都能感受佛法的圆融。

文化传承:守护根脉,激活传统生机

云南佛教文化积淀深厚,却因地理偏远、保护不足,许多珍贵典籍、建筑、技艺面临失传风险,仁善法师以“守护文化根脉”为己任,牵头成立“云南佛教文化保护与发展中心”,带领团队开展系统性抢救工作。

在典籍整理方面,他们深入德宏、临沧等地村寨,搜集散落在民间的傣文贝叶经、藏文《甘珠尔》、汉文手抄本等文献,通过数字化扫描、校勘翻译,目前已完成贝叶经《本生经》汉译本10册、藏汉对照《菩提道次第广论》注疏5部,并建立“云南佛教数字文献库”,免费向公众开放,在建筑保护方面,他参与主持丽江指云寺、楚雄峨山兴宝寺的修缮工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保留明清建筑风格的同时,增设文物展示厅、文化体验区,让古寺院成为“活的文化博物馆”。

法师尤为重视僧才培养,他在云南佛学院设立“仁善法师僧才奖学金”,资助优秀青年僧侣赴中国佛学院、斯里兰卡佛教大学等机构深造,开设“民族文化与佛教传播”课程,培养既懂佛法又通民族语言的复合型僧才,至今,已有50余名受资助僧侣回到云南基层寺院,成为弘法与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慈善服务:慈悲济世,温暖云岭大地

“佛法不离世间觉,出世入世皆为济世。”仁善法师始终将慈善作为践行菩萨道的核心路径,立足云南贫困山区、民族地区,发起多项公益项目,让佛法智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仁善法师云南

教育助学是法师最牵挂的领域,2005年,他发起“慈光助学计划”,深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偏远山区,资助因贫困失学的儿童,截至2023年,该项目已覆盖12个州市,建立15所“慈光希望小学”,资助学生8000余人,捐赠学习物资价值超600万元,他常说:“一个孩子改变一个家庭,一代人改变一个山区。”

医疗帮扶是法师慈善的另一重点,针对云南山区缺医少药的问题,他联合省内外医疗机构组建“义诊巡山队”,每年深入海拔3000米以上的村寨,为傈僳族、彝族、普米族等群众提供免费诊疗、药品发放和健康咨询,2018年,他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建立“仁善慈善诊所”,聘请当地医生和志愿者驻点,常年为牧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累计服务群众超5万人次。

生态保护也是法师关注的领域,云南是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他发起“绿色禅行”项目,带领信众在滇池、洱海、抚仙湖等流域开展植树造林、垃圾清理活动,推广“佛教生态观”——“众生平等,依正不二”,倡导信众在生活中践行节约、低碳理念,10年来,项目累计植树20万余株,清理水域垃圾300余吨,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信众中落地生根。

以下是仁善法师在云南主要慈善项目的概览:

项目名称 覆盖区域 累计成效
慈光助学计划 资助贫困学生学费、生活费,建设希望小学,捐赠学习物资 怒江、迪庆、文山等12州市 8000余名学生受助,15所希望小学建成
义诊巡山行动 组织医疗队深入村寨免费诊疗,捐赠药品,建立慈善诊所 迪庆、丽江、临沧等山区 服务5万余人次,诊所接诊超1万人次
绿色禅行项目 植树造林、水域垃圾清理,推广生态理念 滇池、洱海、抚仙湖等流域 植树20万株,清理垃圾300吨
贫困家庭帮扶计划 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提供生活物资,帮助发展特色种植养殖 红河、楚雄、曲靖等民族地区 帮助1200户家庭脱贫,捐赠物资价值400万元

民族团结:和合共生,共筑和谐家园

云南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佛教在各民族中均有深远影响,仁善法师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胸怀,促进各民族佛教信众的交流互鉴,成为民族团结的“民间使者”。

他每年举办“云南各民族佛教文化交流节”,邀请南传佛教傣族、布朗族僧侣,藏传佛教藏族、普米族僧侣,汉传佛教汉族、白族、彝族信众共同参与,通过“同诵一部经、共画一幅唐卡、同跳一支舞”等活动,增进文化认同,在德宏州,他推动傣族“泼水节”与汉传佛教“浴佛节”融合,举办“水与感恩”主题活动,将传统节日转化为传递慈悲、感恩的载体;在迪庆州,他组织汉藏僧侣联合开展“光明行”白内障手术义诊,为藏族牧民送去光明,也让藏传佛教的“利他”精神与汉传佛教的“慈悲”理念交相辉映。

仁善法师云南

法师常说:“佛教是团结的纽带,不是隔阂的围墙。”在他的努力下,云南各民族佛教信众从“各弘其法”走向“和合共生”,共同为维护边疆稳定、促进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仁善法师在云南的弘法与慈善事业,是“人间佛教”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生动实践,他以佛法为根、以文化为脉、以慈善为行,让古老的佛教文化在新时代的红土高原上绽放出温暖而坚韧的光芒,他的事迹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利益众生的每一个当下;真正的弘法,不在高谈阔论,而在融入生活的点滴慈悲。

FAQs

问:仁善法师在云南的弘法如何体现“人间佛教”理念?
答:仁善法师的“人间佛教”实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化弘法”,将佛法教义转化为“慈悲待人、诚信做事”的处世哲学,通过佛学讲座、禅修课程等贴近信众生活;二是“本土化适应”,尊重云南多民族文化传统,如在南传地区推广傣语经典、在藏传地区开展汉藏对话,让佛法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三是“社会化服务”,以慈善为载体,将“利他”精神转化为助学、医疗、环保等具体行动,让佛法智慧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实现“出世”与“入世”的统一。

问:普通人可以如何参与仁善法师在云南开展的慈善项目?
答: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一是直接捐赠,通过“云南佛教慈善网”或项目执行机构(如“慈光助学计划”办公室)进行资金或物资捐赠;二是志愿服务,报名加入“义诊巡山队”“绿色禅行”等公益项目,参与实地服务;三是文化参与,在“各民族佛教文化交流节”等活动中担任志愿者,促进文化交流;四是日常践行,将“慈悲”“节约”理念融入生活,如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践行低碳生活等,以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