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不仅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核心区域,也是噶举派传承的重要承载地,噶举派以其“大手印”和“那若六法”的密宗修行体系著称,在拉萨及周边地区留下了众多具有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寺庙,这些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藏族建筑艺术、壁画雕塑和民俗文化的瑰宝,见证了藏传佛教在雪域高原的多元发展。
拉萨地区的噶举派寺庙虽不及格鲁派寺庙数量众多,却各具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楚布寺、止贡寺和桑阿寺,楚布寺作为噶举派黑帽系噶玛巴的驻锡地,是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发源地,地位举足轻重,该寺由第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于1187年创建,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楚浦沟内,海拔4300米,寺庙依山而建,建筑群以杜康大殿为核心,殿内供奉着都松钦巴的自塑银像、玛哈嘎拉护法神像及历代噶玛巴的灵塔,杜康大殿的壁画尤为珍贵,八相成道》《千佛像》等作品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展现了元代西藏壁画的典型风格,每年藏历新年的“曲卓”法会、藏历三月的“羌姆”跳神活动及每十二年一度的“神舞大会”,吸引着众多信众与游客参与,成为展示噶举派宗教文化的重要窗口。
止贡寺位于拉萨市墨竹工卡县止贡沟内,由止贡巴仁钦贝于1179年创建,是噶举派四大八小支派中止贡派的主寺,寺庙坐落在山谷深处,四面环山,气势恢宏,其主体建筑措钦大殿内供奉着强巴佛、金刚持及止贡派历代高僧的灵塔,殿内的“止贡坛城”用金、铜、宝石等材料制成,工艺精湛,象征密宗宇宙观,止贡寺最著名的当属其天葬台,被称为“止贡坛城”,是藏区最大的天葬台之一,每年有众多信众前来,希望通过天葬实现灵魂的解脱,止贡寺以“密法修行”闻名,其“那若六法”的传承体系完整,寺内僧人严格遵循闭关修行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氛围。
桑阿寺位于拉萨老城区内的噶玛基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噶举派小寺,始建于14世纪,由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藏戏创始人)参与修建,寺庙虽规模不大,但地理位置独特,周围是拉萨传统的藏式民居,与市井生活融为一体,桑阿寺的建筑风格古朴,经堂内供奉着噶举派祖师米拉日巴、玛尔巴及汤东杰布的塑像,壁画以噶举派传承史和藏戏故事为主题,色彩质朴却充满生活气息,作为拉萨市区内为数不多的噶举派寺庙,桑阿寺至今仍是当地信众日常诵经、祈福的重要场所,其“僧俗共处”的特点也体现了藏传佛教与民间信仰的深度融合。
以下是拉萨主要噶举派寺庙的基本信息概览:
寺庙名称 | 位置 | 派系分支 | 建立时间 | 核心特色 | 重要文物/活动 |
---|---|---|---|---|---|
楚布寺 | 堆龙德庆区楚浦沟 | 黑帽系噶玛巴 | 1187年 | 活佛转世制度发源地、杜康大殿壁画 | 都松钦巴银像、神舞大会 |
止贡寺 | 墨竹工卡县止贡沟 | 止贡派 | 1179年 | 天葬台、那若六法传承 | 止贡坛城、跳神法会 |
桑阿寺 | 拉萨老城区噶玛基巷 | 噶举派 | 14世纪 | 僧俗共处、藏戏主题壁画 | 汤东杰布塑像、日常诵经 |
拉萨噶举派寺庙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载体,更是藏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它们融合了藏、尼泊尔、印度等地的建筑艺术风格,壁画与雕塑中蕴含着丰富的密宗教义与历史故事,为研究藏传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寺庙的宗教活动与藏族传统节日、民俗生活紧密相连,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持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FAQs
Q1:拉萨噶举派寺庙与其他派系(如格鲁派)寺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A1:区别主要体现在教义、修行方式及建筑风格上,噶举派强调“大手印”和“那若六法”的密宗实修,寺庙建筑多依山而建,布局相对自由,壁画色彩浓烈,宗教仪式更具神秘感;而格鲁派以显密兼修、严谨的学经制度著称,寺庙建筑多呈“扎仓”经学院与“拉康”佛殿结合的规整布局,壁画风格偏重写实,宗教活动更注重公开的法会与辩经,噶举派活佛转世制度早于格鲁派,其寺庙多与特定活佛体系关联,如楚布寺与噶玛巴。
Q2:楚布寺的“神舞大会”为何如此重要?
A2:楚布寺的“神舞大会”(藏语称“曲卓羌姆”)每十二年举办一次,是藏传佛教中最隆重的宗教仪式之一,该仪式源于噶举派对护法神的崇拜,通过僧人佩戴面具、跳金刚舞,再现“降魔伏妖”“教度众生”的宗教故事,既是对噶举派传承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祈福,神舞大会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是藏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其面具、服饰、舞蹈动作均保留了元代以来的传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