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寺庙里有哪些佛像

寺庙作为佛教信仰的重要载体,其内部的佛像不仅是宗教崇拜的对象,更是佛教文化、艺术与哲学的具象化体现,不同宗派、地域的寺庙,佛像供奉可能存在差异,但核心体系大致相同,通常围绕“佛、菩萨、罗汉、护法”等展开,每一尊佛像都承载着特定的象征意义与教化功能。

寺庙里有哪些佛像

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佛教世界的核心教主

寺庙中最核心的佛像当属“三世佛”,分为“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分别从空间与时间维度展现佛教的宇宙观。

横三世佛供奉于大雄宝殿中央,代表佛教中不同世界的教主:

  • 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教主,即佛教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其造像常见三种姿态:说法相(结法轮印,象征转法轮)、禅定相(结定印,象征入定)、降魔相(触地印,象征降伏心魔),通常以肉髻、螺髻、白毫相(眉间白毫)为特征,身着通肩式或偏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台,象征觉悟与智慧。
  • 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教主,意为“无量光”“无量寿”,其造像多为结跏趺坐,双手结定印与弥陀印(掌中托莲台),象征接引众生往生净土,在汉传佛教中,常与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组成“西方三圣”,是净土宗信仰的核心。
  • 药师佛: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其造像通常左手持药钵(象征治愈众生身心疾病),右手结施无畏印(象征除却众生恐惧),身蓝色或绿色,结跏趺坐,两侧常供奉十二神将,护持佛法与众生健康。

竖三世佛则以时间维度展现佛教的“三世”观念:

  • 燃灯佛:过去世佛,因其出生时身边一切光明如灯,故名,造像多呈站立姿,右手持莲花,左手与胸结法印,象征“授记”——预言释迦牟尼佛将成佛。
  • 释迦牟尼佛:现在世佛,如前所述。
  • 弥勒佛:未来世佛,分为“天冠弥勒”(法身弥勒,造像头戴天冠,菩萨装)与“布袋弥勒”(化身弥勒,即民间熟知的“大肚弥勒”,祖腹欢颜,手持布袋,象征“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汉传寺庙中,布袋弥勒常供奉于天王殿,作为山门第一尊佛像,寓意“笑口常开,慈悲观世”。

菩萨像:慈悲与智慧的化身

菩萨是“自觉觉他、行愿无尽”的修行者,是佛教“悲智双运”精神的代表,寺庙中菩萨像常与佛陀组成“一佛二菩萨”或“一佛多菩萨”的组合。

四大菩萨是汉传佛教中最常见的菩萨信仰,各自对应不同愿力与道场:

  • 观音菩萨:全称“观世音菩萨”,意为“观世间音声而救苦”,象征大悲,其造像极为丰富:有头戴宝冠、手持杨柳枝与净瓶的“圣观音”;有千手千眼(象征寻声救苦,遍覆十方)的“千手观音”;有脚踏鳌鱼、手持法器的“观音菩萨”(藏传佛教常见);还有送子观音、水月观音等应化身,道场在浙江普陀山,常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组成“西方三圣”。
  •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菩萨”,意为“妙德”,象征大智,其造像多为头戴五佛宝冠,手持智慧剑(象征斩断无明),或持经书(象征般若智慧),坐骑为青狮(象征智慧威猛),道场在山西五台山,常与释迦牟尼佛、普贤菩萨组成“华严三圣”。
  • 普贤菩萨:象征大行,以“十大愿王”为修行准则,造像多为头戴五佛宝冠,手持如意或莲花,坐骑为六牙白象(象征愿行广大、力大无穷),道场在四川峨眉山,常与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组成“华严三圣”。
  • 地藏菩萨:全称“地藏菩萨摩诃萨”,意为“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象征大愿,其造像多为头戴毗卢冠,手持锡杖(象征破无明)与明珠(象征引众生出黑暗),或结跏趺坐于莲花座,因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被称为“幽冥教主”,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还有大势至菩萨(象征大光普照,常与观音、阿弥陀佛组成“西方三圣”)、虚空藏菩萨(象征无尽福德与智慧)等,不同宗派、地域的寺庙可能供奉不同的菩萨像。

罗汉像:得道高僧的护法与榜样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意为“应供”(应受人天供养)、“杀贼”(断除烦恼贼)、“无生”(超越生死轮回),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汉传佛教中常见“十六罗汉”或“十八罗汉”像。

寺庙里有哪些佛像

十六罗汉源于佛陀的十六位大弟子,最早由唐代高僧玄奘译经传入,后经艺术加工逐渐定型:

  • 宾度罗跋罗堕阇(手托钵,旁有虎)
  • 迦诺迦伐蹉(喜庆罗汉,手持如意)
  • 迦诺迦跋厘堕阇(举钵罗汉,手持锡杖)
  • 苏频陀(托塔罗汉,手持佛塔)
  • 诺矩罗(静坐罗汉,骑鹿)
  • 跋陀罗(过江罗汉,乘龟)
  • 迦理迦(看门罗汉,手持经书)
  • 伐阇罗弗多罗(挖耳罗汉,作挖耳状)
  • 戌博迦(开心罗汉,捧腹大笑)
  • 半托迦(探手罗汉,伸手取物)
  • 罗怙罗(沉思罗汉,托腮沉思)
  • 那迦犀那(挖耳罗汉,与半托迦常混淆)
  • 因揭陀(芭蕉罗汉,手持芭蕉叶)
  • 伐那婆斯(降龙罗汉,乘龙)
  • 阿氏多(长眉罗汉,双眉垂肩)
  • 注茶半托迦(看门罗汉,手持经卷)

“十八罗汉”是在十六罗汉基础上,加入庆友尊者(撰写《法住记》的论师)与宾头卢尊者(佛陀弟子,常现神通护法),后汉传佛教又加入“达摩多罗”或“军徒边众”等,形成不同版本,罗汉造像多为出家僧人形象,表情生动、姿态各异,或坐或立,手持法器(如锡杖、宝瓶、经卷等),既有得道高僧的庄严,又不失世俗化的亲切感,常供奉于罗汉堂或殿宇两侧。

护法神像:佛法的守护者

护法神是佛教护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天神、明王、药叉等,职责是护持佛法、镇压邪魔、护佑寺庙与众生。

四大天王是汉传佛教寺庙中最常见的护法神,位于天王殿,象征“风调雨顺”:

  • 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手持琵琶(象征调顺),护持东胜神洲。
  • 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象征智慧断烦恼),护持南赡部洲。
  • 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持蛇或赤龙(象征顺从),手缠绢索(象征摄持众生),护持西牛贺洲。
  • 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持宝伞(象征福德)与银鼠(象征财宝),护持北俱芦洲,是佛教中著名的护法财神。

韦驮菩萨:佛教中的“护法将军”,常供奉于天王殿弥勒佛背后,面向大雄宝殿,其造像多为甲胄戎装,手持金刚宝杵(或杵地、或扛肩),杵地象征寺庙为十方丛林,可免费挂单;扛肩象征寺庙为小丛林,需挂单手续。

伽蓝神:寺庙护神,常见者为“关公”(关羽),因其忠义仁勇被佛教奉为护法,造像多为绿袍金甲,持青龙偃月刀,或与周仓、关平共同供奉。

藏传佛教护法神体系更为复杂,如大黑天(财神与战神,六臂、二臂等不同造型)、玛哈嘎拉(大黑天的一种,愤怒相,护持佛法)、吉祥天母(藏传佛教重要护法,骑骡、怒目圆睁)等,造型多呈愤怒相,象征以威猛力降伏魔障。

寺庙里有哪些佛像

藏传佛教特色佛像:密宗本尊与传承祖师

藏传佛教(喇嘛教)佛像在造型、色彩、法器上与汉传佛教差异显著,除上述佛、菩萨、护法外,还有独特的“本尊”与“祖师”像。

本尊像:密宗修行者观修的对象,多为佛、菩萨的愤怒相或寂静相,象征“方便”与“智慧”双运。

  • 大威德金刚:文殊菩萨的愤怒化身,九头、三十四臂、十六足,象征降伏无明与烦恼。
  • 时轮金刚:象征时间与宇宙结构,通常为四面二十四臂,拥抱明妃,代表“乐空不二”。
  • 绿度母:观音菩萨的化身,身绿色,二目八手或二十一手,象征救苦救难,藏传佛教中信仰极广。

祖师像:藏传佛教传承中的高僧大德,如宗喀巴大师(格鲁派创始人,头戴黄色桃形僧帽,手持莲花与经书)、莲花生大师(藏传佛教初代祖师,头戴骷髅冠,手持金刚杵与颅器)、五世达赖喇嘛(布达拉宫建造者)等,造型多为出家僧人形象,服饰、姿态体现其宗教地位与传承。

天部与其他特殊佛像

除上述体系外,寺庙中还可能供奉天部神祇(佛教吸收的印度教、婆罗门教神祇)与特殊佛像

  • 帝释天:忉利天主,佛教护法神之一,造像为天人形象,手持金刚杵。
  • 大梵天:婆罗门教创造神,佛教中为护法,造像多为四臂,持莲花、拂尘等。
  • 孔雀明王:佛教中的“鸟神”,能息灾除病,造像为菩萨装,骑孔雀,手持莲花、孔雀尾。
  • 五方佛:密宗核心信仰,代表佛教的“五智”:中央毗卢遮那佛(法身佛,大圆镜智)、东方阿閦佛(东方琉璃世界,平等性智)、南方宝生佛(南方欢喜世界,妙观察智)、西方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成所作智)、北方不空成就佛(北方莲花世界,法界体性智)。

主要佛像类别与特征简表

类别 代表佛像 核心职能 造像特征 常见供奉位置
横三世佛 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 不同世界教主,教化众生 释迦牟尼说法/降魔相,阿弥陀佛结弥陀印,药师佛持药钵 大雄宝殿中央
菩萨像 观音、文殊、普贤、地藏 大悲、大智、大行、大愿 观音持杨柳净瓶,文殊持剑,普贤骑象,地藏持锡杖 大雄宝殿两侧、专殿(如观音殿)
罗汉像 十八罗汉 断除烦恼,护持佛法 僧人形象,姿态各异,手持法器 罗汉堂、殿宇两侧
护法神像 四大天王、韦驮、关公 护持佛法,镇压邪魔 四大天王持琵琶/剑/伞/蛇,韦驮甲胄持杵,关公绿袍持刀 天王殿、弥勒佛背后
藏传佛教本尊 大威德金刚、绿度母 密宗观修对象,降伏无明 大威德金刚多臂多足,绿度母身绿色骑孔雀 密宗殿、佛堂

相关问答FAQs

Q1:寺庙中佛像数量是否有讲究?为什么有些寺庙佛像多,有些少?
A:佛像数量需结合佛教义理与寺庙功能,从义理上,“一佛”象征“万法归一”,如释迦牟尼佛代表娑婆世界教化;“三佛”代表时空维度(横三世/竖三世);“五百罗汉”“十八罗汉”等则象征僧团传承与护法力量,数量差异主要受宗派影响:汉传寺庙多供奉“横三世佛”“四大菩萨”“十八罗汉”,体现显宗“三藏十二部”教法;藏传寺庙因密宗本尊体系复杂,常供奉“五方佛”“护法神”等,数量更多;南传佛教(如泰国、斯里兰卡)寺庙则以释迦牟尼佛为主,辅以少量菩萨像,风格简洁,寺庙规模、历史也影响佛像数量:大型古寺(如少林寺、布达拉宫)殿宇众多,佛像体系完整;小型寺庙可能仅供奉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核心功能满足信众礼佛需求。

Q2:为什么有些佛像造型“凶猛”(如藏传佛教护法神),这与佛教“慈悲”理念是否矛盾?
A:不矛盾,佛教“慈悲”并非单纯的“和善”,而是“智慧”与“方便”的结合——对“善”者以慈悲摄受,对“恶”者以威慑降伏。“凶猛”造型(藏传佛教称“忿怒相”)是“慈悲的显现”:护法神的愤怒象征对烦恼、魔障的“降伏”,如同医生用手术刀切除肿瘤,本质是“慈悲救度”,大威德金刚的九头代表“断除九种烦恼”,三十四臂象征“圆满三十四种清净法门”,其“凶猛”外相是度化众生的“方便智”,而非嗔恨,密宗认为“忿怒相”能快速消除众生业障,帮助修行者突破“我执”,故通过视觉冲击强化修行决心,体现“慈悲为本,方便为用”的佛教核心思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