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清修法师简历

清修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严谨的修行态度和慈悲的济世情怀,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他一生践行“人间佛教”理念,致力于将佛法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为净化人心、促进社会和谐贡献力量,以下从修行历程、弘法事业、社会贡献及思想体系等方面,简要梳理清修法师的行迹。

清修法师简历

清修法师俗姓李,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少年时期便对宇宙人生生起深刻疑惑,常思“生死大事,云何得解脱”,1980年,于苏州寒山寺依止明旸法师剃度,法名“清修”,取“清净修行,无染无著”之意,剃度后,法师发心精进,每日诵经持咒、坐禅不辍,兼习经教,奠定了坚实的佛学根基,1985年,于南京栖霞寺受具足足戒,成为一名正式比丘,此后数年间,他先后参学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河南少林寺、四川峨眉山万年寺等名刹,亲近过太虚大师弟子印顺法师、弘一法师再传弟子妙湛法师等高僧大德,深入研习《华严经》《法华经》《维摩诘经》等大乘经典,尤其对禅宗“明心见性”思想有独到体悟,1990年,法师赴斯里兰卡参访,在南传佛教寺院修习止观禅法,融合汉传与南传佛教修行体系,形成独特的禅修风格。

清修法师修行历程关键节点

时间 事件 详情
1980年 剃度礼师 于苏州寒山寺依止明旸法师剃度,法名“清修”,开始系统修习佛法。
1985年 受具足戒 于南京栖霞寺从茗山长老受比丘戒,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1990-1995年 南传佛教参学 赴斯里兰卡、泰国等地修习止观禅法,融合汉传、南传禅法精髓。
1996年 出任云居山真如寺知客 协助一诚长老管理寺院事务,深入体验丛林生活,践行“农禅并重”传统。
2000年 创办“般若禅修中心” 在苏州太湖之畔建立禅修基地,面向信众开设短期禅修课程,普及正念修行。
2010年 出任杭州灵隐寺方丈 住持灵隐寺期间,推动寺院文化复兴,修复古建筑,恢复“讲经法会”制度。
2015年至今 主导“人间佛教”实践项目 发起“智慧人生”公益讲座,将佛法与现代心理学结合,引导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在弘法事业方面,清修法师秉持“契理契机”原则,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为己任,他常年奔波于国内外讲经说法,主题涵盖《金刚经》的“无住生心”、《坛经》的“直指人心”,以及《心经》的“照见五蕴皆空”等核心思想,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深奥佛法,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都能受益,法师尤其注重“生活禅”的推广,提出“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的修行理念,强调在平凡日用中体悟真理,他创办的“般若禅修中心”至今已培养数万名禅修学员,其中不少人通过禅修缓解了现代社会的焦虑与压力,法师还致力于佛教文化传播,出版《清修法师开示录》《禅与现代生活》等著作,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场景,为心灵成长提供指引。

清修法师简历

在社会贡献层面,清修法师始终践行“慈悲济世”的菩萨行,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信众捐赠物资,亲自带队赴灾区赈灾,并发起“心灵重建”项目,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2013年,他成立“慈航公益基金会”,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在偏远地区捐建希望小学十余所,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与环保事业的结合,倡导“绿色禅意”生活,提出“一花一草皆佛性,保护环境即是护持心性”的理念,带领信众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公益活动,被授予“生态佛教贡献奖”,在文化领域,他参与整理编纂《中国禅宗典籍集成》,推动禅意书画、茶道等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曾多次受邀赴欧美、东南亚等地讲学,向世界展示中国佛教的魅力。

清修法师的思想体系以“大乘佛教”为根本,融合禅宗的“顿悟”与净土宗的“持名”,强调“解行并重”,他认为,佛法的核心是“智慧”与“慈悲”,智慧是破除无明烦恼的利剑,慈悲是利益众生的源泉,在修行方法上,他主张“止观双运”,既通过禅修安定心念,又以智慧观照实相;在实践层面,倡导“菩萨行”,鼓励信众“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将个人修行与社会责任相结合,法师常说:“佛法不是避世的借口,而是入世的指南,真正的修行人,要在家庭中做个好成员,在社会中做个好公民,这才是对佛法最好的践行。”

相关问答FAQs

清修法师简历

问:清修法师弘法理念中最核心的思想是什么?
答:清修法师以“人间佛教”为核心理念,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主张将佛法智慧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他认为,佛教不应局限于寺院山林,而应融入社会,服务大众,其核心思想可概括为“智慧为本,慈悲为用”:以智慧观照人生真相,破除烦恼执着;以慈悲心利益众生,践行菩萨道,法师特别倡导“生活禅”,主张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修行,将“明心见性”落实为“用心生活”,让佛法成为现代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问:普通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清修法师提倡的“慈悲智慧”?
答:法师建议从“观照自心”与“利益他人”两方面入手,观照自心,即每日抽出10-15分钟静坐或禅修,觉察起心动念,以“念头来了又去,不执着、不评判”的态度培养定力,逐渐减少焦虑与嗔恨;利益他人,则从身边小事做起,比如对家人多一分耐心,对同事多一分包容,对陌生人多一分善意,甚至参与公益、环保等力所能及的善举,法师强调:“慈悲不是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智慧不是玄谈,而是生活的智慧,当你能在吃饭时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在工作中体会团队协作的价值,在烦恼中看到成长的契机,就是在践行慈悲智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