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甘南州寺庙调研,宗教活动开展及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如何?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藏、汉、回等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安多藏区的文化核心区域,藏传佛教文化在这里积淀深厚,寺庙作为宗教活动、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中心,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民族精神与生活智慧的载体,为系统梳理甘南州寺庙的文化价值与现状,本次调研覆盖全州8个县(市),重点考察了拉卜楞寺、郎木寺、扎尕那寺等12座代表性寺庙,通过文献研究、实地勘察、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等方法,全面记录了寺庙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宗教功能及社会影响,旨在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活态传承提供参考。

甘南州寺庙调研

甘南州主要寺庙概况及分布特点

甘南州现有藏传佛教寺庙、苯教活动场所等共200余处,其中汉传佛教寺庙10余座,伊斯兰教清真寺30余座,但以藏传佛教寺庙最具代表性,这些寺庙多分布在洮河、大夏河、白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或山间盆地,既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又成为区域文化地标,以下为部分核心寺庙的基本信息:

寺庙名称 地理位置 教派归属 历史沿革 主要特色
拉卜楞寺 夏河县 格鲁派 创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由嘉木样活佛主持修建,历经280余年发展。 占地面积约1234亩,拥有闻思学院、续部学院等六大扎仓108个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以显密宗教学体系完整、藏书丰富闻名。
郎木寺 碌曲县与四川交界 格鲁派 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分属甘肃碌曲“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和四川若尔盖“纳格尔底寺”。 地跨两省,融合藏汉建筑风格,寺内供奉五世达赖喇嘛佛像,每年举行“娘乃节”“毛兰会”等大型法会,自然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扎尕那寺 迭部县 宁玛派 始建于17世纪,位于扎尕那景区核心地带,依山而建,与石林、藏寨融为一体。 以“自然道场”著称,寺内保留有古代壁画、法器,僧人日常修行与当地农牧生活紧密结合,是“宗教+生态”文化的典型。
米拉日巴佛阁 合作市 噶举派 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建筑为1988年重建,藏式与汉式建筑风格融合。 阁内供奉藏传佛教噶举派高僧米拉日巴尊者的壁画、唐卡,共9层,展示藏传佛教各派历史与人物,被誉为“藏文化博物馆”。
达尔宗寺 临潭县 萨迦派 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安多地区最早的萨迦派寺庙之一。 寺内保存有元代梵文贝叶经、明代鎏金铜像等珍贵文物,建筑布局遵循“曼陀罗”宇宙图式,体现藏传佛教宇宙观。

调研方法与过程

为确保调研数据的全面性与准确性,本次调研采用“四维一体”的方法体系:

  1. 文献研究:查阅《甘南州志》《安多佛教史》等史料,梳理寺庙历史脉络;收集各寺庙管委会提供的文物清单、法会活动记录等一手资料。
  2. 实地勘察:重点记录寺庙的建筑布局(如大经堂、佛殿、转经道等结构)、材质(土木、石木、砖木等)、工艺(彩绘、雕刻、唐卡制作等)及保存现状,对濒危建筑进行影像留存。
  3. 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寺庙僧人(20-80岁,涵盖不同教职层级)、当地居民(100户,了解寺庙与社区的关系)、文旅部门工作人员(15人,掌握政策支持与旅游开发情况)。
  4. 问卷调查:针对游客发放500份问卷,内容涵盖对寺庙文化的认知度、参观行为评价(如是否尊重宗教禁忌、对商业化程度的感知)及保护建议等,有效回收465份。

调研发现:文化价值与社会功能的多维呈现

(一)历史与艺术价值: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甘南州寺庙是藏汉文化交融的见证,以拉卜楞寺为例,其建筑群融合藏式“碉房”与汉式歇山顶,大经堂内的柱雕、壁画既有藏传佛教题材(如“六道轮回”),也吸收了中原绘画技法(如山水画背景),达尔宗寺的元代贝叶经、郎木寺的清代唐卡等文物,均具有极高的文献与艺术价值,部分文物已列入国家一级文物名录。

甘南州寺庙调研

(二)宗教与教育功能:信仰传承的核心场域

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传统教育中心,拉卜楞寺的“闻思学院”设有五大学部,系统讲授因明学、中观论等显宗经典,学制长达15年,培养了大量藏传佛教人才,调研中,85%的年轻僧人表示选择出家是“为了系统学习佛法”,体现了宗教信仰的代际传承。

(三)社会服务功能:社区生活的“稳定器”

在偏远农牧区,寺庙承担着部分社会服务功能,扎尕那寺僧人定期为当地居民提供藏医诊疗(利用寺内传承的《四部医典》药方),协助孤寡老人;郎木寺在疫情期间组织僧人参与社区消杀与物资分发,成为基层治理的补充力量,访谈中,72%的居民认为“寺庙是社区的精神寄托”。

(四)旅游与经济功能:文化振兴的新引擎

随着“大九寨”“甘南旅游”等品牌打造,寺庙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资源,2023年,拉卜楞寺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产业增收约3.6亿元,但问卷调查显示,63%的游客认为“商业化气息过浓”(如周边商铺过多兜售旅游纪念品),部分寺庙因游客超载导致壁画褪色、地面磨损,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凸显。

甘南州寺庙调研

现存问题与挑战

  1. 保护压力加大:部分寺庙因建筑年代久远,存在墙体开裂、渗漏等问题,如达尔宗寺主殿因缺乏资金修缮,部分梁柱已出现腐朽;游客踩踏、触摸等行为也对文物造成隐性损害。
  2. 传承面临断层:年轻僧人数量不足,调研的12座寺庙中,40岁以下僧人占比仅32%;传统工艺(如唐卡绘制、酥油花制作)因学习周期长、经济回报低,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3. 文化展示表面化:部分寺庙为迎合游客,将宗教仪式简化为“表演性项目”,如将庄严的辩经活动改为“打卡点”,削弱了文化内涵。
  4. 资金与人才短缺:寺庙维护主要依赖政府补贴与社会捐赠,2023年全州寺庙专项保护资金仅800万元,平均每座寺庙不足70万元;专业文物保护人才(如古建筑修复师、文物鉴定师)匮乏,仅3座寺庙配有专职文保人员。

对策与建议

  1. 强化科学保护:制定“一寺一策”保护方案,对濒危建筑优先采用“修旧如旧”工艺,引入数字化技术(如3D扫描、VR展示)减少文物损耗;限制游客数量,推行“预约制”分流。
  2. 推动活态传承:与地方职业院校合作开设“藏传佛教艺术专业”,培养年轻僧人传承传统工艺;定期举办“寺庙文化周”,通过法会、唐卡展、佛学讲座等形式,让文化“活起来”。
  3. 平衡旅游开发:划定“核心保护区”与“缓冲体验区”,在缓冲区开发文化体验项目(如酥油花制作体验、藏香DIY),引导游客深度参与;规范商铺经营,限制低俗旅游产品。
  4. 完善保障机制:设立“甘南州寺庙文化遗产保护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进文物保护专业人才,与高校合作建立“甘南藏传佛教文物修复基地”。

相关问答FAQs

Q1:甘南州寺庙在藏传佛教文化传承中扮演什么核心角色?
A:甘南州寺庙是藏传佛教文化传承的“三大中心”:一是宗教教育中心,通过扎仓(学院)系统讲授佛学经典,培养宗教人才;二是艺术保护中心,保存唐卡、壁画、法器等文化遗产,延续传统工艺;三是社区信仰中心,通过法会、佛事活动维系信众精神生活,同时承担社会服务功能,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纽带。

Q2:游客在参观甘南州寺庙时,应如何做到文明与文化尊重?
A:游客需遵守“三不原则”:一不随意触碰宗教文物(如佛像、壁画、经书),二不干扰僧人修行(如未经允许拍照、录像),三不亵渎宗教习俗(如不随意转动经筒、不跨越法器);着装应整洁朴素,避免穿短裤、短裙等暴露服饰,进入大殿需脱帽、不喧哗,共同维护寺庙的神圣与庄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