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上海本如法师

上海本如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僧,其一生以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己任,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佛教传承与实践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法师俗姓张,名振法,1966年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抱有浓厚兴趣,青年时期,他目睹社会变迁与众生疾苦,萌生出家修行、以佛法济世之志,于1988年礼上海玉佛寺住持淦泉法师剃度,法号本如,后于苏州西园寺受具足戒,成为一名正式的比丘僧。

上海本如法师

出家后,本如法师先后就读于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上海佛学院,系统学习佛法经典与丛林制度,期间深入研习《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尤其对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法门有独到体悟,他秉持“解行并重”的修学理念,不仅注重义理研究,更强调实修实证,曾于苏州寒山寺、镇江金山寺等禅宗道场参学,亲近过明学、静一等高僧大德,在禅观与念佛的融通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修行风格,1995年,本如法师回到上海,协助玉佛寺方丈觉醒法师处理寺院事务,先后担任知客、僧值、监院等职,以严谨的修行态度和务实的管理能力,逐渐成为上海佛教界的中坚力量。

2004年,本如法师升任上海玉佛寺监院,协助觉醒法师推进寺院现代化建设与弘法事业,他深知寺院不仅是僧人修行的道场,更是连接信众、传播文化的平台,因此注重寺院功能的完善:修复古建筑、规范殿堂管理,保持玉佛寺作为江南名刹的历史风貌;推动“文化建寺”,设立“觉群文教基金会”,举办佛学讲座、书画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将佛法智慧融入现代文化生活,他每年主持的“玉佛寺素文化节”,通过素食体验、禅茶表演、公益义卖等形式,吸引了大量社会人士参与,成为上海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品牌,法师还重视僧伽教育,参与上海佛学院的课程改革,亲自讲授《戒律学》《佛教史》等课程,培养了一批兼具佛学素养与现代意识的年轻僧才,为佛教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本如法师的弘法理念以“人间佛教”为核心,强调佛法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他认为,佛教不应局限于寺院殿堂,而应走进社会、服务众生,以慈悲心化解烦恼,以智慧心启迪人生,为此,他积极推动佛教慈善事业,成立“玉佛寺爱心基金”,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帮扶孤寡老人、支援灾区建设,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亲自带队赴灾区赈灾,不仅送去物资,还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用佛法的“无常观”与“慈悲心”帮助他们走出创伤,在日常弘法中,法师注重善巧方便,针对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焦虑的问题,提出“生活禅”的理念,倡导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修习正念,如“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通过简单朴实的修行方式,让人们在忙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他的讲经说法深入浅出,善于用生活中的比喻阐释深奥的佛理,无论是面对信众还是学者,都能以真诚的态度和智慧的语言,赢得广泛尊重。

除了在上海的弘法实践,本如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界的对外交流,他曾多次应邀赴东南亚、欧美等地讲学,向世界介绍中国佛教的文化内涵与和平理念,在交流中,他特别强调佛教的包容性与普世性,认为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应相互尊重、共同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他作为佛教界代表,参与“和谐宗教”论坛,发表《佛教与现代社会文明》的演讲,提出“佛教是和平的宗教、慈悲的宗教、智慧的宗教”,呼吁以佛教的“和合”精神促进社会和谐,这一观点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法师还致力于佛教经典的整理与出版,主持编纂《玉佛寺丛书》,收录历代高僧大德的著作与现代佛学研究论文,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文献基础。

上海本如法师

在修行与弘法之余,本如法师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每日清晨四点起床,诵经、坐禅、过堂,过着“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僧侣生活,他常说:“出家的本分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度众生。”无论是担任寺院管理职务,还是面对信众的请教,他都以身作则,用行动诠释着佛教的“菩萨道”精神,2018年,本如法师升任上海玉佛寺方丈,在升座仪式上,他表示将继承玉佛寺“弘扬佛法、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带领四众弟子“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为佛教的传承与社会的和谐贡献力量。

本如法师的一生,是修行与弘法统一的一生,是出世与入世圆融的一生,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慈悲的济世情怀,不仅让古老的玉佛寺焕发新的生机,更让佛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思想和实践,为当代中国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我们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心灵安宁、实现生命价值,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如法师重要弘法历程表

时间 主要事件 意义
1988年 礼上海玉佛寺淦泉法师剃度,出家为僧 正式步入佛门,开始修行生涯
1995年 回到玉佛寺,协助觉醒法师处理事务,任知客、监院等职 深入参与寺院管理,积累弘法与丛林管理经验
2004年 升任玉佛寺监院 推动寺院文化建寺与慈善事业,打造“玉佛寺素文化节”等品牌
2008年 率队赴汶川地震灾区赈灾,开展物资救助与心理疏导 以实际行动践行佛教慈悲精神,展现佛教界社会责任
2010年 参与上海世博会“和谐宗教”论坛,发表演讲 向国际社会传播佛教和平理念,促进跨文化交流
2018年 升任玉佛寺方丈 成为上海佛教界核心领袖,引领寺院弘法与社会服务新方向

相关问答FAQs

上海本如法师

Q1:本如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指什么?如何实践?
A1:本如法师的“生活禅”核心是“将修行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体现修行”,主张佛法不应脱离现实,而是要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修习正念,具体实践包括:①正念饮食:吃饭时专注食物的味道与口感,不思虑过去未来,体会“食存五观”(计功多少、自忖德行、防心离过、正事良药、为成道业);②正念工作:工作时全神贯注,不急不躁,以利他心对待任务,将工作视为修行的道场;③正念待人:与他人交往时保持慈悲与耐心,不执着于对错,用包容心化解矛盾,法师强调,生活禅的关键是“当下觉醒”,即在每一个当下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以佛法智慧转化烦恼,让修行成为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

Q2:本如法师对上海佛教的传承与发展有哪些具体贡献?
A2:本如法师对上海佛教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寺院现代化管理:推动玉佛寺在保持传统丛林制度的同时,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完善寺院功能,修复古建筑、规范殿堂管理,使玉佛寺成为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佛教文化中心;②文化弘法创新:设立“觉群文教基金会”,举办佛学讲座、素文化节、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创办“觉群·生活讲堂”等线上弘法平台,将佛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大众,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文明的融合;③僧伽教育培养:参与上海佛学院教学改革,亲自授课并编写教材,培养了一批年轻僧才,为上海佛教的传承储备了人才力量,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玉佛寺的知名度,更让上海佛教成为全国佛教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