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虚云法师法门究竟指什么?修行者如何修持得其要?

虚云法师作为近代禅宗泰斗,其法门以禅宗为根本,融汇净土、教下精髓,强调“以心为宗,以戒为行,以农为助”,形成一套注重实修、契理契机、普适性强的修行体系,他一生历经磨难而道心弥坚,其法门不仅是禅宗“明心见性”的当代诠释,更是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生动实践,核心可概括为“禅净双修、农禅并重、心性为本、破执离相”。

虚云法师法门

禅宗实修:参究话头,明心见性

虚云法师的法门以禅宗“看话禅”为核心,主张通过参究话头(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打破妄念,直指心性,他认为,话头是“敲门砖”,目的是截断意识流,让心从攀缘、分别中脱落,他强调参究需“疑情不断”,如“狗子无佛性”的话头,需全身心投入,直到“疑根破处,亲见本来”。

在具体修行中,虚云法师注重“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坐禅时要求身体端正如钟,脊柱自然挺直,忌僵硬或松懈;呼吸绵密若“风轻云淡”,不刻意控制,只观照气息出入;心念上则“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对妄念不压制、不跟随,以话头为锚点,让心回归“一念不生”的觉照状态,他曾开示:“坐禅不是枯坐,是坐中修观,观照话头,如一人与万人敌,全神贯注,方能破疑生信。”

净土融通:禅净不二,心佛互融

虚云法师虽以禅宗立宗,却极力倡导“禅净不二”,认为禅与净土皆是回归心性的方便法门,他主张“禅者净之体,净者禅之用”,念佛不仅是持名,更是“念心”:念阿弥陀佛的“觉”,念自心的“佛”,达到“心佛不二”的境界,他常说:“念佛法门,浅之则可了生死,深之则可悟自性,若能念佛时心心不断,念到念无可念,心心不异,即是禅。”

在修行次第上,他提倡“禅净双修”:以禅宗的参究为“眼”,净土的念佛为“足”,禅为净指导方向,净为禅资粮保障,对根基浅者,可先以念佛摄心,待心定后再参话头;对根基深者,可直接参究,念佛作为助行,他认为,无论禅净,关键在“诚敬”,诚则灵,敬则专,方能“一心不乱”“明心见性”。

虚云法师法门

农禅并重:在劳作中修行,在生活中见道

虚云法师在复兴云门寺、南华寺等祖庭时,大力推行“农禅并重”制度,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劳动与修行融为一体,他认为,劳动不仅是道场生存所需,更是对治“贪、嗔、痴”的良药:搬砖运石时,可磨砺“我执”;耕田种菜时,可体会“无我”境界;集体劳作时,可培养“和合”心性。

他强调“修行在世间,工作即修行”,无论是挑水砍柴、做饭扫地,皆可修“定”与“慧”,扫地时专注于扫帚的起落,心不随外境转,即是“动中禅”;做饭时观照火候、米粮的变化,不急不躁,即是“生活中参禅”,农禅并重的核心,是“破除对‘修行相’的执着”,让修行回归生活,让生活成为修行。

心性为本:破执离相,无住生心

虚云法师法门的终极指向是“明心见性”,而见性的前提是“破执离相”,他认为,众生烦恼源于对“我”(身心)、“法”(现象、观念)的执着,需通过“观照”破除:观“我身”是“四大假合”,观“我心”是“生灭无常”,观“万法”是“缘起性空”。

他常引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强调“无住”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做事时不执着于事,成功时不傲慢,失败时不沮丧,始终保持一颗清净心”,被人误解时,不辩解、不嗔恨,观照“嗔恨心”的生起与消失,即是“离相”;面对顺境时,不贪着、不傲慢,观照“贪爱心”的虚妄,即是“破执”,只有破除执着,才能“心无所缚,自由自在”。

虚云法师法门

虚云法师法门核心修行方法简表

修行维度 具体实践
禅宗实修 参究话头,明心见性 以“念佛是谁”为话头,全身心投入疑情,坐中观照,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净土融通 禅净不二,心佛互融 念佛时观“心佛不二”,以禅为眼、净为足,禅净双修,诚敬专一。
农禅并重 劳动即修行,生活即道场 挑水、耕田、做饭时专注当下,磨砺我执,体会无我,和合共住。
心性修养 破执离相,无住生心 观照身心无常、万法缘起,对顺逆境界不执着,保持清净觉照,无缚无求。

FAQs

问:虚云法师的“禅净双修”是否适合在家修行者?如何实践?
答:适合,虚云法师强调“佛法在世间”,在家修行者可简化“农禅”为“生活禅”:日常工作中保持专注,如办公时不分心刷手机,即是“动中禅”;每日抽出20-30分钟坐禅,参究“念佛是谁”或持名念佛,结合“禅净双修”;面对家庭琐事时,观照“嗔心”“贪心”的生灭,不执着对错,即是“破执离相”,关键是“把修行融入生活,在生活中落实修行”。

问:参究话头时容易昏沉掉举,应如何对治?
答:昏沉时,可“提策身心”,如冷水洗脸、经行(缓慢行走),或观想话头的“疑情”(如“念佛是谁”的“谁”字),让心警醒;掉举时,不跟随妄念,只专注话头,如“一人追贼”,心不外逸,虚云法师开示:“昏沉掉举,皆是心不专一,需以‘死心塌地’的参究精神,久久纯熟,自然心念寂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