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照下开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一位以禅净双修、慈悲济世著称的高僧,其修行历程与弘法事业对当代佛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师俗姓李,名明照,192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佛典抱有浓厚兴趣,少年时期,因目睹战乱中民生凋敝、生死无常,萌生出世之心,1940年于镇江金山寺礼果一法师剃度,法号“照开”,取“照见五蕴皆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之意,自此开启了一生践行佛法、普度众生的弘法之路。
修行历程:从教理研习到实证实修
上照下开法师的修行之路,始终以“教观并行、定慧等持”为准则,出家初期,他先后于镇江焦山佛学院、苏州灵岩山佛学院深造,系统研习《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兼及戒律、净土与禅宗教义,打下了坚实的教理基础,法师并未止步于文字般若,而是强调“解行并进”,于1950年前往浙江普陀山隐修,在法华洞闭关三年,期间每日持诵《法华经》兼修止观,深入禅观实践,闭关期间,他曾因环境艰苦而心生退转,但以“念佛为因,成觉为果”的信念自勉,最终突破障碍,证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甚深法喜,为后来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禅修根基。
1953年出关后,法师参访虚云老和尚、弘一法师等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曾以“禅净不二,心佛一如”相勉,进一步坚定了他融合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理念,法师认为,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智慧与净土宗持名念佛、往生净土的方便,实则相辅相成:“禅是净之体,净是禅之用;离禅说净,则无以明心;离净说禅,则难以摄心。”这一思想贯穿于他一生的弘法实践中,成为其接引学人的核心法门。
弘法事业:建寺安僧、育才度众
改革开放后,上照下开法师积极投身于佛教复兴事业,以“绍隆佛种、利乐有情”为己任,在弘法利生中展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与慈悲胸怀,1980年,应信众邀请,法师出任江苏扬州大明寺方丈,彼时的大明寺历经战乱,殿堂倾颓、僧众凋零,法师带领四众弟子节衣缩食,历时十年修复了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核心建筑,并从缅甸迎回玉佛一尊,使这座始建于南朝的千年古刹重现生机。
在僧伽教育方面,法师深知“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于1990年创办大明寺僧伽培训班,亲自讲授《楞严经》《瑜伽菩萨戒》等课程,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持净戒”,培训班培养了一批青年僧才,其中多人后来成为各地寺院的中坚力量,法师还注重面向信众的教化,每月举行“居士菩萨戒”传授法会,并开设“佛学基础讲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佛法义理,让普通信众也能契入正信正见。
法师的慈悲精神不仅体现在宗教层面,更落实于社会慈善,1990年代起,他发起“光明助学计划”,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在长江洪灾、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中,他带头捐款捐物,组织僧俗四众成立“救灾志愿队”,深入灾区赈灾济困,他常说:“佛法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出家的修行,最终要回归到服务众生、奉献社会。”这种“人间佛教”的实践,让佛法的精神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思想特色:禅净融通、契理契机
上照下开法师的思想体系以“禅净双修”为核心,同时融合大乘佛教的智慧与慈悲,展现出鲜明的契理契机特质,他主张“禅在净中,净在禅中”,认为持名念佛时,若能体念“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便与禅宗的“直指人心”无异;而参究话头时,若能以“念佛是谁”为方便,最终也能归于“一心不乱”的净土境界,在《禅净修持浅说》一书中,法师开示:“禅如画龙,净为点睛;无禅则净无以成其妙,无净则禅无以全其真。”这一观点打破了禅宗与净土宗的壁垒,为学人提供了圆融的修行路径。
针对现代人的根机,法师强调“生活即修行”,主张将佛法融入日常:“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念念分明,即是参禅;待人接物,慈悲包容,即是念佛。”他反对形式主义的修行,认为真正的修行在于“心地的净化”,而非执着于外在的形式,对于学人常有的“业障重、难修行”的困惑,法师开示:“业障如云,智慧如日,云散则日现;修行如磨镜,垢去则光生。”鼓励大众以信心为船,以毅力为桨,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净化自心。
弘法年表(简)
时间 | 事件概要 | 意义与影响 |
---|---|---|
1940年 | 于镇江金山寺礼果一法师剃度,法号照开 | 正式出家,开启修行生涯 |
1950-1953年 | 于普陀山法华洞闭关三年,专修《法华经》及止观 | 深入禅观实践,奠定禅净双修基础 |
1980年 | 出任扬州大明寺方丈,启动寺院修复工程 | 恢复千年古刹,为弘法道场奠定物质基础 |
1990年 | 创办大明寺僧伽培训班,培养青年僧才 | 推动僧伽教育,为佛教传承储备人才 |
1995年起 | 发起“光明助学计划”,投身慈善救灾 | 践行人间佛教,展现佛教的社会价值 |
2005年 | 圆寂于大明寺,世寿八十,僧腊六十五 | 垂范后世,其“禅净融通、慈悲济世”的思想影响深远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上照下开法师强调“禅净双修”,对于在家居士而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法门?
解答:法师认为,在家居士修行“禅净双修”,核心在于“心不散乱、念念归一”,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净”的实践,每日固定时间持名念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念诵《心经》《大悲咒》等,培养专注力与信心,同时将念佛融入日常,如工作时念“阿弥陀佛”提醒自己保持正念,待人接物时以慈悲心对待众生;二是“禅”的修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观照”,如吃饭时细嚼慢咽,观照食物的来源与自己的心念,走路时留意脚步的起落,不攀缘过去、不执着未来,法师常说:“不必离尘求解脱,烦恼即菩提,日用皆道场。”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知,以念佛为方便,以观照为功夫,便是禅净双修的真实实践。
问题2:上照下开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有哪些创新弘法方式?
解答:法师认为,佛教与现代社会并非对立,而是“契理契机”的关系——佛教的核心教义(如慈悲、智慧、因果)是“理”,适用于一切时代;而弘法方式需根据社会根机调整,即“契机”,针对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快、生活节奏快的特点,法师主张“以现代手段传播古老智慧”:一是推动佛教文化现代化,如编写通俗易懂的佛学书籍、制作佛教主题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佛教的真实义理;二是利用新媒体弘法,在他晚年时,已开始尝试通过电视讲座、佛教网站等方式传播佛法,认为“科技是工具,关键在于用正念引导,让佛法通过现代媒介走进大众生活”;三是倡导“佛教生活化”,鼓励信众将“勤俭、慈悲、诚信”等佛教价值观融入职场、家庭,成为“社会和谐的积极力量”,法师曾说:“佛教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活着的智慧,能在现代社会中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慰藉与人生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