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昱法师作为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其开示与赞叹往往蕴含着对佛法真谛的深刻洞察与对修行者的殷切期望,在近年来与信众的交流中,法师曾多次表达对佛法在现代社会中蓬勃生机的赞叹,尤其对僧团和合共修、居士正信护法、以及佛法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肯定,法师的赞叹并非流于表面的褒奖,而是基于对“诸法因缘生”的智慧观照,从教理依据、实践路径、现实意义等多个维度,揭示了佛法在净化人心、和谐社会中的根本价值。
从教理层面,普昱法师赞叹佛法“契理契机”的永恒生命力,法师指出,佛陀所说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核心教义,本质上是对宇宙人生实相的究竟揭示,这种“真如本性”的真理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法师常以“水月道场”作喻:佛法如月光,虽因水波不同而现千姿百态,但其清凉明澈的本质不变,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当物质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时,人类内心的焦虑、迷茫、孤独感却愈发凸显,法师赞叹,佛法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智慧,恰是对治“我执”这一根本烦恼的良方,无论是量子物理揭示的“万物互联”,还是心理学对“认知偏差”的研究,都在印证佛法“缘起性空”的深义,这种教理与现代科学的呼应,并非简单的附会,而是真理在不同维度的显现,使得古老的佛法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在实践层面,法师尤为赞叹修行者“解行并重”的精进态度,法师强调,佛法不是束之高阁的哲学理论,而是“知行合一”的生活智慧,近年来,各地寺院举办的禅七、法会、佛学讲座,以及居士团体组织的慈善、环保、共修活动,都让法师深感欣慰,他赞叹,无论是青灯古佛中的僧人,还是职场打拼的居士,能在忙碌中抽出时间诵经、打坐、行善,正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生动体现,法师特别提到,某寺院组织“禅意生活营”,引导都市青年通过正念饮食、正念行走体验当下之美,许多参与者反馈“焦虑减轻了,专注力提升了”,这种将禅修融入日常的实践,打破了“修行必须远离尘世”的误解,让佛法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的源泉,法师认为,修行者的每一次持戒、每一次忍辱、每一次布施,都是在为自他积累福德、开启智慧,这种“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菩萨行,正是佛法的精髓所在。
从僧团与社会的关系看,普昱法师赞叹“僧俗和合、共弘正法”的和谐图景,法师指出,僧团是佛法的住持者,居士是佛法的护持者,二者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近年来,随着正信佛法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居士不仅护持寺院建设,更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从资助贫困学子到临终关怀,从放生护生到环保宣传,居士们的善举让法师看到了“人间佛教”的广阔前景,他赞叹,这种“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精神,既符合佛陀“慈悲济世”的本怀,也回应了社会对道德重建的迫切需求,法师也对部分僧团在现代化管理中的创新表示肯定,如运用新媒体讲经说法、建立僧伽教育体系培养青年僧才等,这些举措让古老的僧团焕发出新的活力,为佛法的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法师的赞叹,更蕴含着对未来的深切期许,他常说,佛法的兴衰,根本在于人心的向背,当越来越多的人从佛法中获得心灵的安宁、人格的完善,社会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便有了坚实的基础,法师殷切希望修行者“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以戒为师、以法为依,在各自的岗位上践行菩萨道;也希望社会各界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佛法,理解其“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根本宗旨,让智慧之光遍照世间。
赞叹维度 | 现实意义 | |
---|---|---|
教理契理契机 | 佛法“缘起性空”“诸行无常”的智慧与现代科学、心理学相互印证,真理永恒且与时俱进 | 增强佛法在当代社会的说服力,为现代人提供应对心灵困境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
解行并重实践 | 修行者将诵经、打坐、行善融入日常生活,体现“知行合一”的生活智慧 | 打破“修行远离尘世”的误解,让佛法成为滋养现实生活的源泉,提升个体生命品质 |
僧俗和合共弘 | 僧团住持佛法、居士护持善举,共同参与社会公益,践行“慈悲济世”的菩萨行 | 推动“人间佛教”发展,为道德重建与社会和谐提供正能量,展现佛法的社会价值 |
FAQs
问:普昱法师为何特别强调“解行并重”在当代修行中的重要性?
答:普昱法师认为,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很多人容易陷入“知而不行”的误区,或仅停留在理论探讨而忽略实际修行,佛法是实践性极强的智慧,“解”是方向,“行”是根本,若只学不修,如同画饼充饥;只修不解,则易盲修瞎练,法师以“闻思修”三慧为纲,强调通过闻法建立正知见,通过思考深化理解,最终落实到持戒、禅定、慈善等实践中,才能真正转化烦恼、增长智慧,尤其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行”能帮助人安住当下,“解”则能指导“行”不偏离方向,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问:在家居士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师所赞叹的“菩萨行”?
答:法师指出,菩萨行的核心是“利他”,在家居士无需刻意追求宏大形式,从身边小事做起即可,在“身”上践行:如坚持素食护生、参与环保活动、帮助邻里困难;在“口”上践行:常说爱语、不两舌、不恶口,传递善意与正能量;在“意”上践行:培养慈悲心,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常念“愿众生离苦得乐”,更重要的是,将“利他”与“自利”结合: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是“敬业利他”;在家庭中和睦相处,是“家庭利他”;在修行中精进不懈,是“自利利他”,法师强调,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次善意发心、每一次慈悲行动,都是菩萨行的真实体现,长期坚持便能自他两利、福慧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