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苗华法师讲课传递了哪些值得深思的修行智慧?

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禅修中心的落地窗,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苗华法师身着灰色僧袍,手持念珠缓步走上讲台,台下百余位听众来自各行各业,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神色疲惫的上班族,还有带着笔记本的年轻学生,法师的声音平和而沉稳,像山间清泉缓缓流淌,将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肌理,开启了这场以“心性修炼与生活禅”为主题的讲课。

苗华法师讲课

心性的本质:从“迷失”到“觉醒”的回归

“我们常常觉得烦恼来自外界——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生活琐事,但佛经说‘一切唯心造’,烦恼的根源其实在自己的心。”苗华法师以《六祖坛经》中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开篇,解释了心性的本质,他说,每个人的心性本自圆满,如同明镜,能映照万物,但无始以来的贪嗔痴烦恼,让镜面蒙上尘埃,我们便看不清真相,被外境牵着走。

法师举例:“比如有人批评你,立刻生起愤怒,是因为镜面上已经有了‘我’的痕迹——‘我’的面子、“我”的尊严、“我”的价值判断,若能放下‘我执’,观照到对方批评背后的因缘(或许是对方心情不好,或许是话语中的误会),愤怒自然就会平息。”他强调,心性修炼不是要消灭情绪,而是学会“观照情绪”,不被情绪控制,就像看云卷云舒,知道云会变,却不执着于某一朵云的形状。

“现代人为什么焦虑?因为总想抓住永恒:稳定的工作、不变的关系、确定的未来,但世间万物皆是无常,执着于无常,就像抓一把流水,越抓越紧,反而越痛苦。”法师引用《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告诉听众:真正的“住”,不是住在某个结果上,而是住在每一个当下的觉知里——吃饭时知道吃饭,走路时知道走路,工作时知道工作,这就是“活在当下”的修行。

生活禅:在烟火气中修炼心性

“很多人以为修行必须遁入空门,每天打坐念经,其实不然,禅宗讲‘平常心是道’,生活本身就是道场。”苗华法师结合《法华经》“治世语言,皆即实相”,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都是修炼的机会。

他以“工作”为例:“上班族不必刻意追求‘出世’,而要在‘入世’中修行,比如处理一项棘手的任务,起心动念是‘这是老板压给我的,真烦’,还是‘这是我的责任,尽力做好,无论结果如何’?前者是烦恼,后者是智慧,工作时专注当下,不因过去的失误懊悔,不因未来的不确定焦虑,这就是‘在工作中修行’。”

法师还提到“家庭修行”:“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最容易起烦恼,但换个角度想,家人是来成就我们的——对方的缺点,正是我们修行的‘对境’,比如孩子不听话,不是孩子有问题,是我们执着于‘孩子必须听话’,放下这个执着,用耐心和智慧引导,关系自然和谐。”他笑着说:“家庭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爱的地方;修行不是逃避家庭,而是在家庭中学会慈悲。”

苗华法师讲课

为了让听众更直观地理解“生活禅”,法师现场展示了“日常正念练习表”:

场景 正念方法 心念转化目标
吃饭 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味道 从“狼吞虎咽”到“感恩食物”
等车 观察呼吸,感受身体与环境的接触 从“焦躁不安”到“安住当下”
与人争执 先深呼吸3秒,再回应对方 从“情绪对抗”到“理性沟通”
独处时 静坐10分钟,观照念头 从“胡思乱想”到“心念澄明”

“不必追求完美,每天坚持一小步,心性就会慢慢改变。”法师说,就像打磨镜子,每天擦一擦,日积月累,镜面自然会恢复光明。

慈悲与智慧:一体两面的修行

“修行离不开‘慈悲’与‘智慧’,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苗华法师引用《大智度论》“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解释了慈悲与智慧的关系: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心,智慧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慧,没有智慧的慈悲,容易变成“溺爱”或“执著”;没有慈悲的智慧,容易变成“冷漠”或“空谈”。

他以“帮助他人”为例:“看到有人需要帮助,立刻伸出援手,这是慈悲;但在帮助时,不执着于‘我帮助了他’,不期待对方的回报,甚至不执着于‘帮助’这个行为本身,这就是智慧,就像《金刚经》说的‘度尽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度者’,不是否定度化众生,而是破除度化众生的‘我执’。”

法师还提到“慈悲的层次”:从“对自己慈悲”(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苛责自己),到“对亲人慈悲”(无条件的爱与包容),再到“对陌生人慈悲”(平等对待,不分别),最后到“对一切众生慈悲”(包括动物、植物,乃至整个自然),他说:“真正的慈悲,是看到每个生命都在追求快乐、逃避痛苦,就像我们自己一样,从而生起平等的怜悯心。”

修行是一场终身的功课

讲课接近尾声时,苗华法师归纳道:“心性修炼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种树,需要浇水、施肥、除草,日复一日,才能长成参天大树,生活中的每一个烦恼、每一次考验,都是‘浇水施肥’的机会;每一次观照念头、每一次放下执着,都是‘除草松土’的过程。”

苗华法师讲课

他鼓励听众:“不必着急,慢慢来,每天给自己10分钟静坐,每天对身边的人多一份微笑,每天放下一点执着,就是最好的修行,当心性越来越澄明,你会发现,生活原本就是一场修行,烦恼即菩提,当下即极乐。”

掌声响起时,阳光已偏西,听众们的脸上带着释然的微笑,或许,这场讲课没有高深的佛理,却给了每个人一把打开心门的钥匙——在平凡的生活中,修一颗平常心,做一个觉醒的人。

相关问答FAQs

Q1:法师您好,我们每天工作很忙,总觉得没时间修行,该怎么办?
A:修行不必刻意“找时间”,而是“挤时间”,比如早上醒来后,不立刻看手机,先静坐5分钟,观呼吸;工作中感到疲惫时,停下1分钟,感受身体的感受;吃饭时放下手机,专注品尝食物,没时间修行”的根源,是我们对“修行”的误解——以为修行必须打坐几小时、念经千遍,活在当下”就是修行,把每一个日常行为都变成修行的机会,时间自然就有了。

Q2:佛法讲“无我”,那我们努力工作、照顾家庭,是否还有意义?
A:“无我”不是否定“我”的存在,而是破除对“我”的执着——不执着于“我”的名利、不执着于“我”的得失、不执着于“我”的形象,努力工作、照顾家庭,是作为“人”的责任和义务,这种付出本身就有意义,比如照顾家人,不是因为“我是父母/子女才要做”,而是出于对家人的爱;努力工作,不是因为“我要升职加薪”,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服务他人,当我们以“无我”的心态做事,结果随缘,过程尽力,反而会更轻松、更自在,因为不再被“结果”绑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