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是佛教徒修行的重要起点,意为以佛为师、以法为药、以僧为友,通过正式仪式确立对三宝的信心与归属,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而法师作为僧宝的代表,是引导众生走向正知见的导师,如何如法皈依法师,需从理解皈依本质、选择善知识、准备仪式到后续行持等环节,以恭敬心与正念践行。
理解皈依的本质:从“外相仪式”到“内心归投”
皈依的核心并非形式上的仪式,而是内心对三宝的完全信靠与依止,佛是圆满觉悟者,法是觉悟者留下的真理教义,僧是实践真理的修行团体,法师作为僧宝的具象化引导者,其作用是帮助众生理解佛法、修正行为,而非“崇拜对象”,皈依前需明确:皈依的是三宝的功德与智慧,而非法师个人;法师是“桥梁”,而非“终点”,真正的皈依,是以法为镜,以戒为师,逐步从迷惑走向觉醒。
如何选择法师:以“戒、定、慧”为根本标准
选择如法的皈依师,是确保修行方向正确的前提,根据《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善知识(此处指法师)需具备以下核心条件,可通过表格清晰对比:
核心标准 | 具体说明 |
---|---|
戒行清净 | 持守佛教戒律(如比丘的250戒,比丘尼的348戒等),行为端正,无破见闻知过,能作为修行榜样。 |
通达教理 | 熟悉三藏经典(经、律、论),能依佛经义理开示,不掺杂个人臆测或外道思想,讲解契理契机。 |
具慈悲心 | 对众生有平等摄受之心,无分别心,能根据弟子根机给予相应引导,不贪名闻利养。 |
传承清净 | 佛法需通过师承延续,法师应有明确的传承脉络(如汉传的天台、禅宗,藏传的格鲁、宁玛等派别),确保法脉不断。 |
选择时可通过观察法师的言行(如是否谦逊、是否注重实践)、听其讲法是否契合佛法根本义(如四圣谛、缘起性空)、参考道友口碑等方式综合判断,避免仅凭外在形象或神通崇拜。
皈依前的准备:心念、知识与行为三重准备
- 心念准备:生起纯正皈依心,明确“为度化一切众生,愿以皈依三宝为修行起点”,而非为了求福报、避灾祸等功利目的,对三宝生起坚定信心,相信三宝是真正的皈依处。
- 知识准备:提前学习基础佛教知识,如“三宝的功德”“皈依的利益”“皈依后的戒律”(如皈依后需断除的三种邪见、所持的三种戒律等),避免仪式中茫然无知。
- 行为准备:持守“八关斋戒”或“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布施供养(如供花、供灯、供养法师道粮),培养恭敬心,避免在仪式中穿暴露服装、言行轻浮。
皈依仪轨与流程:以三宝为境,以正念为要
皈依仪式通常由法师主持,核心环节包括:
- 礼佛忏悔:向佛像顶礼,至诚忏悔过去业障,净化身心。
- 请师开示:法师讲解皈依的意义、戒律及后续行持要求,弟子发问解惑。
- 正授皈依:法师引导弟子宣读皈依偈(如“皈依佛,两足尊;皈依法,离欲尊;皈依僧,众中尊”),明确以佛为师、法为药、僧为友的誓愿。
- 赐法名:法师根据弟子根机赐予法名,寓意“放下旧我,开始新修行”。
- 回向功德:将皈依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众生皆能亲近三宝,离苦得乐。
仪式中需保持专注,观想三宝的庄严,内心生起欢喜与坚定信心,避免流于形式。
皈依后的行持:以法为依,在生活中践行
皈依不是结束,而是修行的开始,后续需做到:
- 坚持早晚课诵:每日简礼佛、诵经(如《心经》《皈依文》)、念佛,保持对三宝的忆念。
- 持守皈依戒:皈依后需断除对天魔外道、神鬼等的信仰,恭敬三宝,不诽谤佛法,护持僧团。
- 闻思修并重:依法师指导学习佛法经典,如《阿含经》《大智度论》等,将法义融入生活,对治烦恼。
- 护持三宝:通过布施、劳动、宣传佛法等方式护持道场,帮助更多人生起信心。
相关问答FAQs
Q1:皈依法师后是否必须终身跟随,不能亲近其他法师?
A:皈依的对象是三宝,而非某一位法师,法师是引导者,如同学校的老师,学生可向多位老师学习知识,皈依后,可根据自身需求亲近如法法师,学习不同法门,但需对皈依师保持恭敬,不违背其合理教诲,若发现法师有破戒行为或说法与经典相违,则应依止三宝,而非盲目追随个人。
Q2:非佛教徒可以皈依吗?皈依后必须吃素吗?
A:皈依是开放给所有对三宝有信心的人,不论种族、信仰,只要真心愿以三宝为皈依处,皆可皈依,皈依后是否吃素,可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若能持“不杀生”戒,最好吃素;若暂时无法做到,可先从不杀生、不点杀开始,逐步减少肉食,重点在于培养慈悲心,而非形式上的强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