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贤朗法师,当代佛教界备受尊敬的禅宗大德、人间佛教的积极践行者,以其深邃的禅学思想、朴素的修行风格和贴近众生的弘法理念,影响了无数寻求心灵安宁的修行者与社会大众,他的一生,是“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真实写照,既坚守佛法的根本精神,又积极回应时代的需求,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早年经历与出家因缘
释贤朗法师1963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儒家经典与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少年时期,因祖母笃信佛教,常带他寺院参加法会,耳濡目染间对“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命题生起深刻疑问,16岁那年,他在杭州灵隐寺听一位老法师开示《心经》,听闻“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时,内心如遭电击,朦胧中感受到超越言语的寂静,此后,他频繁出入寺院,阅读《金刚经》《坛经》等典籍,19岁高考前夕,毅然放弃升学机会,依止天台山国清寺静慧老和尚剃度出家,法号“贤朗”,寓意“贤者之朗,智慧之光”。
出家后,法师先在国清寺律学院系统学习戒律、唯识、中观等佛法基础,每日研经坐禅不辍,22岁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参学,在禅宗道场中磨练心性,曾于禅七中连续七日不眠不休,因参话头“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而打破疑情,体验到“桶底脱落”的境界,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真谛,也为日后将禅修融入生活埋下伏笔。
参学修行与思想奠基
为深入佛法三藏,法师先后赴福建雪峰寺、江苏镇江金山寺、四川文殊院等名山大刹参访,亲近过太虚大师的弟子正果长老、禅门巨匠本焕长老等多位高僧,他不拘于一宗一派,主张“教观并行,禅净双修”:一方面深入经教,以唯识学剖析心识结构,以中观智慧破除我执;另一方面注重实修,将禅宗的参究工夫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相结合,提出“念佛是禅,禅在念佛”的理念,认为“口称佛号是念,觉照当下亦是念,心心念念不攀缘,便是无念之念”。
法师的修行特色在于“生活即禅”,他常告诫弟子:“不必离群索居,柴米油盐皆是道场。”在担任江苏苏州寒山寺监院期间,他每日清晨随众出坡劳作(寺院中的体力劳动),种菜、扫地、做饭,看似平凡,却常在劳作中开示大众:“搬柴运水无不是神通,吃饭睡觉无不是妙用。”他将禅修的“觉照”融入日常,比如扫地时专注于扫帚与地面的触感、声音,吃饭时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香味与温度,让修行不再是刻意的“打坐”,而是一种清醒、专注的生活态度,这种“人间禅法”打破了人们对“修行=避世”的刻板印象,让佛法真正落地于生活。
弘法理念与实践贡献
上世纪90年代起,释贤朗法师开始走向社会弘法,秉持“悲智双运,自利利他”的精神,弘法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并远赴东南亚、欧美等地传播中华文化,他的开示风格朴实无华,善用比喻、故事,深入浅出,没有深奥的术语,却能直指人心,比如讲解“无常”,他会以“门前老树新芽发,屋上旧雪化春水”为例;开示“放下”,则会说“肩上挑担太重,不妨先放下一筐,轻装前行”,这种“接地气”的弘法方式,让普通大众也能轻松理解佛法的智慧。
为让佛法更好地服务现代社会,法师积极探索弘法形式的创新,2005年,他在苏州创办“贤朗书院”,开设“禅与生活”“经典诵读”“心灵成长”等课程,面向企业家、白领、学生等群体,将禅修与心理学、管理学结合,引导人们在职场减压、家庭关系、个人成长中运用佛法智慧,截至2023年,书院已举办各类课程500余期,学员逾10万人次,他还推动“线上弘法”,通过短视频、直播平台开设“贤朗法师开示”栏目,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500万,让佛法突破时空限制,触达更多有缘人。
在社会慈善方面,法师始终践行“菩萨道”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僧俗弟子奔赴灾区,搭建临时板房、抚慰受灾民众;2013年,发起“贤朗爱心助学基金”,资助贫困地区学生完成学业,至今已帮助3000余名儿童重返校园;疫情期间,他带领寺院弟子捐款捐物,并录制《面对疫情,我们如何安顿身心》系列开示,鼓励大众以平和心态面对困境,这些行动,让“慈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温暖具体的帮助。
思想特色与著作影响
释贤朗法师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融古贯今,契理契机”,他强调“佛法的本质是智慧,而非教条”,主张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传统与现代:深入挖掘禅宗“明心见性”的精髓,认为“自性本自具足,无需外求”;积极吸收现代科学、心理学成果,比如用“认知心理学”解释“万法唯识”,用“量子力学”比喻“缘起性空”,让古老的佛法与当代文明对话。
他的著作同样以“实用”为导向,如《禅的智慧:在生活中觉醒》《心经的人生启示》《贤朗法师开示录》等,摒弃了繁琐的学术考据,聚焦于解决现代人的心灵困惑,书中既有对经典的精准解读,也有对生活案例的深刻剖析,比如在《放下执念,心自在》一文中,他以一位因事业失败而抑郁的企业家为例,引导读者通过“观照念头”“接纳不完美”来化解执念,重获内心力量,这些著作累计销量超百万册,被翻译成英、法、日等10余种语言,成为东西方读者了解佛法的重要窗口。
释贤朗法师主要弘法与社会贡献简表
领域 | 具体实践 | 影响与成果 |
---|---|---|
禅修教育 | 创办“贤朗书院”,开设禅修、经典诵读课程;提出“生活即禅”理念,将禅修融入日常。 | 培训学员10万+,推动禅修大众化、生活化。 |
慈善公益 | 发起“爱心助学基金”;参与汶川地震、疫情等灾害救援;资助贫困地区医疗、教育设施建设。 | 累计捐款捐物超2000万元,帮助3000+学生、5000+受灾民众。 |
文化传播 | 出版著作10余部;开设短视频、弘法直播栏目;赴多国讲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 著作销量超百万,翻译10余种语言,视频播放量超亿次。 |
佛教建设 | 修复寒山寺、天台山国清寺等古刹;培养青年僧才,推动僧伽教育现代化。 | 恢复古建筑面积超2万平方米,培养僧才200余人,传承佛教文化。 |
当代启示
释贤朗法师的价值,不仅在于他对佛法的深刻体悟,更在于他如何让佛法“活”在当下,在一个充满焦虑、浮躁的时代,他告诉我们:修行不是逃避生活,而是在生活中保持觉照;智慧不是高不可攀的玄理,而是解决困惑的实用方法,他的“人间佛教”实践,为佛教的现代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也证明了古老的智慧依然能照亮现代人的心灵之路,正如他常说的:“心若安定,处处是道场;心若清净,日日是好日。”这或许就是释贤朗法师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相关问答FAQs
问:释贤朗法师提倡的“生活即禅”具体如何实践?
答:“生活即禅”的核心是将禅修的“觉照”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工作时,专注当下任务,不胡思乱想;吃饭时,细嚼慢咽,感受食物的味道与质地;与人交谈时,全然倾听,不评判、不分别;遇到烦恼时,不逃避,而是像旁观者一样“观照”情绪的生起与消失,不随情绪波动,法师强调,不必刻意追求“开悟”,只需在每一个当下保持清醒与觉知,便是最好的修行。
问:释贤朗法师的弘法思想对当代年轻人有哪些启示?
答:法师对年轻人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破除执念,拥抱多元”,鼓励年轻人不困于“成功”的单一标准,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多元生活中寻找价值;二是“活在当下,积极行动”,反对“躺平”与“空想”,主张以“做中学”的态度面对挑战,在行动中积累智慧;三是“科技向善,善用工具”,他肯定科技带来的便利,提醒年轻人用科技传播正能量(如通过短视频分享善念),而非沉迷虚拟世界,这些思想既契合年轻人的生活语境,又为他们提供了应对成长困惑的精神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