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峰水清法师是近代以来中国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高僧,以其深厚的禅修功底、慈悲的济世情怀以及对传统佛法的坚守与弘扬,在教内外广受尊崇,他的一生践行着“农禅并重”的祖训,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修行,为现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本。
法师俗姓张,名慧清,1932年出生于福建福清一个佛教氛围浓厚的家庭,自幼受祖母影响,常随礼佛诵经,种下善根,少年时期,目睹战乱中民生凋敝,萌生出家济世之念,1950年,于福州雪峰崇圣禅寺礼圆瑛大师弟子慧贤法师剃度,法号“水清”,取“心如止水,清澈见底”之意,寓意修行当澄净心念,破除无明,雪峰寺是唐代禅宗名刹,义存禅师曾在此弘法,法脉绵延千年,水清法师在此出家,深受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思想的熏陶。
出家后,水清法师先依师学习戒律,精研《梵网经》《四分律》等经典,以持戒为修行之本,他每日凌晨三点半起床,坐香、过堂、出坡,过着严谨的丛林生活,从不懈怠,1956年,赴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亲近正果、巨赞等高僧,系统学习唯识、中观等佛法义理,兼修国学、外语,为后续弘法奠定坚实基础,在校期间,他常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自勉,注重将理论修行与现实生活结合,提出“学佛先学做人,做人先修心行”的理念。
1960年代,因时代变迁,水清法师被迫离开寺院,在乡间隐居劳作,尽管环境艰苦,他仍坚持早晚课诵,默诵经文,以“磨砖作镜”的毅力参禅打坐,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平常心是道”的真谛,后在回忆录中写道:“逆境如磨刀石,虽痛能砺锋;心若如如不动,处处是道场。”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恢复,1980年,水清法师重返雪峰寺,时值寺院年久失修,僧众稀少,他发愿重兴祖庭,率众清理残垣断壁,四处募化资金,历时十余年,终于恢复大雄宝殿、法堂等主体建筑,并重建禅堂、念佛堂,恢复丛林制度,使千年古刹重焕生机。
水清法师的弘法特色,在于“解行并重,禅净融通”,他常说:“禅宗贵明心,净土贵往生,法门虽异,目标一致——了生脱死。”日常修行中,他主张“坐禅念佛双修”,每日坐香四支,夜深则持名念佛,以禅定力念净土,以净土行摄禅心,在弘法方式上,他注重契理契机,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提出“生活禅”理念,强调“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在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知,将佛法融入工作、家庭生活,他常开示信众:“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达此意,佛在目前。”
为培养僧才,水清法师于1990年创办雪峰佛学院,亲自讲授《六祖坛经》《楞严经》等课程,强调“以戒为师,以法为依”,要求学员不仅要精通教理,更要注重实修,他制定“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制度,带领僧众开垦荒地,种植蔬菜、茶树,既解决寺院经济,又通过劳炼心,学院培养的百余名僧才,现多分布于海内外弘法,续佛慧命。
法师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1998年长江洪灾、2008年汶川地震,他带头捐款捐物,组织僧众赈灾济困,他常说:“佛法慈悲,非独自了,更要度人;济世利生,是出家人本分。”晚年,他仍笔耕不辍,著有《雪峰水清禅师开示录》《禅净双修与现代人生》等书,以平实语言阐释深奥佛法,深受大众喜爱,2015年,水清法师于雪峰寺安详示寂,世寿八十四,僧腊六十五,荼毗后得数百颗舍利,色白质坚,彰显其一生精进修行的功德。
为更清晰展现水清法师的弘法历程,特整理其生平大事记如下: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932年 | 出生于福建福清,俗姓张 |
1950年 | 于雪峰崇圣禅寺剃度,师从慧贤法师 |
1956年 | 入南京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佛法义理 |
1980年 | 返雪峰寺,着手重兴祖庭 |
1990年 | 创办雪峰佛学院,培养僧才,推行农禅并重 |
1998年 | 组织赈灾,支援长江洪灾地区 |
2008年 | 带头捐款,为汶川地震提供援助 |
2015年 | 安详示寂,荼毗得舍利 |
水清法师的一生,是近代中国佛教“人间佛教”实践的生动写照,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重兴古刹,以慈悲喜舍的精神利益众生,以契理契机的智慧弘扬佛法,为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所倡导的“生活禅”与“农禅并重”,至今仍为修行者所遵循,其思想与行持,将继续启迪后人于红尘中修行,于觉悟中利他。
相关问答FAQs
问:雪峰水清法师提倡的“生活禅”具体如何实践?
答:水清法师的“生活禅”核心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具体实践包括:保持正念,日常做事(如吃饭、工作、行走)时专注当下,不攀缘过去、以慈悲心待人接物,将“众生平等”的理念融入人际关系,遇到矛盾时反观自心,不外责;定期静坐或念佛,培养定力,以应对生活压力;简化物质需求,注重精神充实,认为“减少欲望就是增加智慧”,就是把禅修的“觉照”贯穿于24小时,让佛法成为生活的常态,而非脱离生活的“特殊修行”。
问:水清法师为何强调“农禅并重”?这对现代寺院有何意义?
答:“农禅并重”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传统,源于百丈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规训,旨在通过劳动自给自足,避免依赖信众,同时磨练心性,在劳作中修“放下我执”的功夫,水清法师重申这一传统,有双重意义:对寺院而言,可减少经济压力,保持独立性,避免商业化侵蚀;对僧众而言,劳作与禅修结合,能“磨性炼心”,避免陷入空谈理论而脱离实际,现代社会中,这一理念对修行者亦有启示——即便在家修行,也可通过日常劳动(如家务、工作)践行“农禅”,在踏实做事中培养专注力与感恩心,实现“工作即修行,生活即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