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菩萨戒宣化上人

菩萨戒是大乘佛教的核心戒律,其本质在于“发菩提心,行菩萨行”,以“饶益有情”为根本宗旨,区别于声闻戒的“自利解脱”,近代高僧宣化上人(1918-1995)作为禅宗临济宗第四十一代传人,毕生致力于弘扬菩萨戒,强调“戒为无上菩提本”,将古老的戒律智慧与现代生活结合,为修行者指明了从“持戒”到“行愿”的实践路径。

菩萨戒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对菩萨戒的弘扬,始于对“心戒”的深刻诠释,他认为,菩萨戒并非外在的条文约束,而是“心地的觉醒”——以“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发心为戒体,以“烦恼无尽誓愿断”的智慧为戒行,以“法门无量誓愿学”的精进为戒德,在其开示中,常以“火中生莲”比喻持戒的境界:面对世间诱惑与烦恼,不逃避、不抗拒,以戒为舟,以慈为舵,在尘磨中锻炼菩提心,他教导弟子“持戒不是死守戒条,而是守住‘不恼害众生’的本心”,哪怕一句恶语、一个嗔念,都是对菩萨戒的违犯,反之,哪怕未受戒,只要能利益众生,便是菩萨戒的践行。

菩萨戒的核心精神可概括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宣化上人对此的解读极具实践性:

  • 摄律仪戒:止恶行善,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但重点在于“心念的清净”,他举例:“有人以为吃素就是持戒,若心中仍怀嗔恨,吃素也是‘斋口不斋心’;有人虽吃肉,却以慈悲心对待众生,反而更接近戒的精神。”
  • 摄善法戒:积极修持一切善法,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强调“行善不求果,持戒不求名”,他认为,修行不是“苦行”,而是在生活中“时时观照,念念觉悟”,如工作尽责是“精进”,待人友善是“布施”,逆境中不抱怨是“忍辱”。
  • 饶益有情戒:以慈悲心利益众生,是菩萨戒的终极目标,宣化上人常说:“菩萨不是泥塑木雕,而是‘活菩萨’——看到别人有困难,伸手帮一把;看到别人有烦恼,说句暖心话。”他特别强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不分亲疏、不计利害,将众生视为与自己一体的生命共同体。

为帮助修行者理解菩萨戒的现代意义,宣化上人将抽象的戒律转化为日常生活的实践准则,如下表所示:

生活场景 违背菩萨戒的行为 践行菩萨戒的方法
职场中 为利益竞争而诽谤同事、敷衍工作 以“利他心”合作,尽职尽责,成就他人即成就自己
家庭中 因琐事争执,对家人冷漠嗔恨 以“慈悲心”包容,用智慧沟通,家庭是道场
社交中 背后议论他人,炫耀自己 守“口业”,说爱语、赞叹语,随喜他人的功德
面对逆境 遇挫折时抱怨命运、伤害他人 修“忍辱波罗蜜”,将逆境视为增上缘,培养坚韧心

宣化上人强调,菩萨戒的持戒过程是“从‘戒相’到‘戒体’”的升华,初学者需先从遵守戒条入手,如“五戒”“十善”,但最终目标是“心戒”——即使没有外在规范,也能自然流露慈悲与智慧,他曾说:“受菩萨戒不难,难的是‘念念不离菩提心’,每天醒来,提醒自己‘我是菩萨,要度众生’;睡前反省‘今天是否利益了他人’,这样持戒才能落地生根。”

菩萨戒宣化上人

对于现代人而言,宣化上人的菩萨戒思想具有特殊价值: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它提醒人们“戒是自由的护持”——唯有守住内心的慈悲与底线,才能避免物欲的奴役;在人际关系疏离的今天,它倡导“以戒为桥,连接众生”,用利他行为构建温暖的社会,正如他所言:“持戒不是束缚,而是让生命从‘小我’的局限中解脱,进入‘大我’的广阔天地。”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如何受持菩萨戒?是否需要出家?
A:宣化上人强调,菩萨戒是“在家菩萨的戒律”,无论出家在家均可受持,受持前需先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理解菩萨戒的精神核心,受戒后,重点不在形式,而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如“不杀生”扩展为爱护生命,“不偷盗”扩展为尊重他人财产与劳动,“不邪淫”扩展为守护情感的责任与真诚,只要发心利他,行住坐卧皆是持戒。

Q2:宣化上人为何说“菩萨戒是‘心戒’”?这与“持戒”矛盾吗?
A:宣化上人所说的“心戒”,并非否定戒律的条文,而是强调“戒的本质是心”,菩萨戒的“戒体”是菩提心,“戒行”是利益众生的行为,“戒德”是内心的清净与慈悲,若仅机械遵守戒条,却无慈悲心,便成“戒禁取”;若只有慈悲心,而无行为规范,则易落入“空谈”。“心戒”是“持戒”的根本——以菩提心为体,以戒行为用,二者相辅相成,正如他所说:“心正则行正,行正则心净,这才是菩萨戒的圆满。”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