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南岳宝坛法师的弘法精神有何独特价值?

南岳衡山作为中国佛教圣地,千百年来高僧辈出,宝坛法师便是其中一位以禅净双修、农禅并重著称的近代大德,他生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湖南衡阳人,俗姓李,自幼聪颖,少年时即有出尘之志,十八岁那年,因偶闻佛经“诸法无常”之理,心生感悟,遂于南岳福严寺依镇清律师剃度出家,法名宝坛,字慧光,出家后,他苦研经律,严持戒律,白天参与寺院劳作,夜晚挑灯研习《法华》《华严》等大乘经典,奠定了深厚的教理基础。

南岳宝坛法师

青年时期的宝坛法师不满足于书本上的佛法,立志求真证悟,他先后参访南岳祝圣寺、衡山观音寺等名刹,并向山中隐修的老僧请教禅法,据传,他曾于南岳祝圣寺后山结茅安居,日夜禅坐,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历经三年寒暑,终于在某个清晨闻钟声而豁然开悟,作偈云:“钟声撞破本来面,明月依旧照千山,生死海中自在游,何须更觅彼岸天?”此后,他的禅法渐趋成熟,开始以“心净则国土净”为宗旨,倡导禅净融合,接引信众。

宝坛法师的弘法事业以南岳为中心,辐射湘、鄂、赣等地,他一生重视寺院建设,先后主持修复了南岳上封寺、藏经殿等古刹,1920年,他牵头募资重建南岳“佛道同宫”的玄都观,将佛教正信与道教文化和谐共融,体现了“众生平等”的胸怀,在寺院管理上,他首创“农禅制度”,要求僧众每日劳作半天,耕种田地、种植茶果,以劳动所得维持寺院开支,既解决了经济问题,又培养了僧众的吃苦耐劳精神,他常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不劳作,何以养心?何以度人?”这一制度至今仍被南岳寺院沿用,成为中国佛教现代化的重要实践。

在教义弘扬上,宝坛法师主张“以戒为基,以禅为体,以净为归”,他认为,戒律是修行的基础,禅宗是修行的核心,净土是修行的归宿,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他常开示信众:“念佛不必执著于形式,心中若有佛,行住坐卧皆是念佛;参禅不必追求玄妙,心若清净,举手投足皆是禅机。”他的开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深受普通信众喜爱,他还重视佛教教育,在南岳创办“佛学研究会”,组织僧俗研习经典,培养了一批弘法人才,如后来成为南岳佛协会长的明真法师,便是其弟子之一。

南岳宝坛法师

宝坛法师还积极投身社会慈善,践行“人间佛教”理念,民国年间,湖南多地遭遇水灾、旱灾,他带头捐款捐物,组织僧众开设粥棚,救济灾民,他常说:“佛法慈悲,不仅要度人出离生死,更要度人脱离苦难。”在他的影响下,南岳佛教界形成了“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至今仍是当地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5年,宝坛法师圆寂于南岳福严寺,世寿七十,僧腊五十二,圆寂前,他留下遗偈:“一生弘法南岳山,禅净双修心自在,娑婆世界留不住,西方净土在眼前。”其弟子将其法语、开示整理成《宝坛法师语录》,成为南岳佛教的重要典籍,南岳衡山仍有许多关于宝坛法师的传说,他住持过的寺院里,香火鼎盛,信众络绎不绝,人们缅怀这位以身作则、慈悲济世的高僧,传承着他的禅法与精神。

宝坛法师弘法重要年表

年份 主要事件 历史意义
1893年(光绪十九年) 于南岳福严寺出家,师从镇清律师 正式步入佛门,开始系统学习戒律与经典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 于南岳祝圣寺后山结茅安居,参究禅法 三年后豁然开悟,形成独特的禅净融合思想
1920年(民国九年) 主持重建南岳玄都观,推动佛道文化和谐共融 体现了“众生平等”的胸怀,成为宗教和谐典范
1930年(民国十九年) 创办“南岳佛学研究会”,培养弘法人才 奠定了南岳佛教教育的基础,影响深远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 组织僧众救济湖南水灾灾民,开设粥棚 践行“人间佛教”理念,扩大了佛教在社会中的正面影响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 圆寂于南岳福严寺,留下《宝坛法师语录》 其思想与精神被整理传承,成为南岳佛教文化遗产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宝坛法师倡导的“农禅制度”具体是什么?对现代佛教有何启示?
解答:宝坛法师的“农禅制度”要求僧众每日劳作半天,参与农业生产(如耕种、种植、手工艺等),以劳动所得维持寺院经济,剩余时间用于禅修、学习经典,这一制度源于佛教“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祖训,旨在通过劳动培养僧众的吃苦耐劳精神、减少对外界的依赖,同时实现“修行与生活一体化”,对现代佛教的启示在于:它解决了寺院经济来源问题,避免了商业化对佛教的侵蚀;同时让佛教更贴近社会,通过劳动实践体现“慈悲济世”的理念,为现代佛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南岳宝坛法师

问题2:宝坛法师的“禅净双修”思想与传统的禅宗、净土宗有何不同?
解答:传统的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注重参禅悟道,以禅为唯一修行法门;传统净土宗则强调“持名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以净土为归宿,宝坛法师的“禅净双修”思想并非简单融合,而是提出“禅是净土之禅,净是禅之净土”——即禅修时以念佛为助缘,念佛时以禅观为心要,认为二者本质都是“明心见性”,他主张“上根者修禅,下根者修净”,无论何种根性,最终都归于“心净则国土净”的境界,打破了禅净之间的界限,更适合现代信众的修行需求,体现了佛教的圆融智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