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常退菩萨,修行中的退转是考验还是必然?

在佛教的修行体系中,“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意为“觉有情”,指发心求无上菩提、利益无量众生的大乘修行者,而“常退菩萨”则特指在菩萨道的修行过程中,因各种因缘导致信心、道心不够坚固,容易退失菩提心、偏离菩萨行的修行者,这一概念并非否定菩萨的修行意义,而是揭示了菩萨道修行之艰难与对治退转的重要性,尤其对初发心者具有重要的警策与指导作用。

常退菩萨

常退菩萨的内涵与阶位定位

菩萨道的修行是一个从“初发心”到“等觉”(佛果)的漫长过程,依据《瑜伽师地论》等经典,菩萨修行通常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五十二个阶位。“常退菩萨”多处于较低阶位,如“十信位”或“十住位”的前几位,此时修行者的“信、进、念、定、慧”五根尚未稳固,面对外境诱惑、内在烦恼或修行障碍时,容易产生退转心。

《大智度论》中提到:“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不退转,退转者,从初发心乃至十住,中间或时退转。”这里的“退转”并非指完全舍弃菩提心,而是指修行者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的实践中,因畏惧困难、执着功德、或遭遇违缘,导致愿力减弱、行持懈怠,甚至退回声闻(辟支佛、阿罗汉)或凡夫的修行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常退”并非“永退”,佛教强调“烦恼即菩提”,退转本身也是修行过程中的考验,关键在于能否通过忏悔、发愿、亲近善知识等方式重新坚定道心。

常退菩萨退转的成因分析

常退菩萨的退转并非偶然,而是内外多种因缘和合的结果,可从“内因”与“外缘”两方面归纳:

(一)内因:烦恼未伏,信心不足

  1. 无明与业障干扰:修行者多生累世的业障(如悭贪、嗔恚、愚痴)尚未消除,面对境界时,烦恼现行导致判断失误,布施时因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生后悔心;忍辱时因嗔心现行,无法忍受他人侮辱,从而放弃菩萨行。
  2. 对空性理解不深:菩萨行需“悲智双运”,既要有利益众生的慈悲,也要有观照诸法空性的智慧,若修行者仅停留在“行善”的表面,未通达“无我、无相”之理,易因“求果报心”而退转——如布施后未得福报,或行善遭遇误解,便对“因果”或“菩萨道”产生怀疑。
  3. 菩提心不坚固:菩提心是菩萨道的根本,若发心仅为“求人天福报”或“自身解脱”,而非“为度一切众生愿成佛道”,则遇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境界时,自然容易退转。

(二)外缘:环境障碍,善友缺乏

  1. 恶友与邪见影响:若亲近“乐说世间善语,却毁谤正法”的恶友,或被“断见、常见”等邪见误导,修行者易对菩萨行产生误解,认为“布施无利益”“忍辱是懦弱”,从而放弃修行。
  2. 家庭与世务缠缚:在家人修行者常因家庭责任、工作压力等“世务”消耗精力,导致无暇闻思修,或因“贪着五欲”(财、色、名、食、睡)而退失道心。《优婆塞戒经》中强调:“菩萨若为家事所缚,则不能得无上菩提。”
  3. 逆境与考验:菩萨道修行需历经“三大阿僧祇劫”的积累,过程中难免遭遇疾病、灾难、众生误解等逆境,若修行者缺乏“了知逆境是消业、增上道心”的智慧,易因“畏难情绪”而退转。

以下是常退菩萨退转主要成因的简要归纳:

成因类别 具体表现 对治方向
内因:无明业障 烦恼现行(贪嗔痴),执着功德相 忏悔业障,修习不净观、慈悲观
内因:空慧不足 不解无我相,求果报心退转 闻思般若经典,观修缘起性空
内因:菩提心不坚固 发心为自利,非利他 重新发四弘誓愿,修习自他相换
外缘:恶友邪见 毁谤正法,误导修行方向 远离恶友,亲近善知识
外缘:世务缠缚 贪着五欲,无暇修行 简化生活,分清主次,践行“世间即出世间”
外缘:逆境考验 遭遇灾难、误解,心生退怯 修习安忍,了知“逆境是助缘”

常退菩萨的对治与修行之道

针对退转的成因,佛教提出了系统的对治方法,核心在于“坚固信心、深化智慧、强化行持”,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常退菩萨

(一)以“四力忏悔”清净业障,重发菩提心

若因业障退转,需依“四力忏悔”清净罪业:依止力(对三宝生起信心)、破恶力(深刻忏悔罪业,永不再造)、恢复力(行善对治,如诵经、布施)、对治力(修习空观,了知罪性本空),忏悔后需重新受持菩提心,例如诵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以愿力引导行持。

(二)亲近善知识,闻思正法

善知识是“指南针”,能帮助修行者辨别邪正、破除疑惑。《华严经》云:“善知识者,如慈母,出生佛种故;如妙目,能见佛道故。”常退菩萨应主动依止具足“德”(持戒、禅定、智慧)与“慧”(善说法要)的善知识,系统听闻《菩萨行》《大般若经》等经典,通过闻思正法巩固对菩萨道的信心。

(三)修习“六度”,以行愿对治退转

菩萨行的核心是“六度”,通过具体的行持转化烦恼:

  • 布施度悭贪:从“财布施”到“法布施”“无畏布施”,破除“我执”,体会“给予即获得”的喜悦;
  • 持戒度毁犯:受持“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以戒防非,让身心安稳;
  • 忍辱度嗔恚:修习“生忍”(忍受众生伤害)、“法忍”(接受佛法真理)、“无生法忍”(观照诸法空性,不起嗔心);
  • 精进度懈怠:以“披甲精进”(不畏困难)、“摄善精进”(行持善法)、“利乐精进”利益众生,对治“今日待明日”的拖延;
  • 禅定度散乱:通过修习止观,让心专注,不被外境所转;
  • 般若度愚痴:以智慧观照“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破除对“我、法”的执着。

(四)观修“无常、苦、无我”,坚定出离心

虽然菩萨道强调“入世利生”,但需以“出离心”为根基,常退菩萨应时常观修“三法印”:无常(世间万物迁流不息,执着必失)、(三界犹如火宅,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皆苦)、无我(五蕴和合的“我”无实体,破除“我执”),通过观修,深刻认识到“轮回过患”,从而对菩萨道生起“难行能行”的决心。

常退菩萨的修行意义

常退菩萨的存在,并非佛教的“消极表述”,而是对修行者“知难行易”的客观提醒,正如《法华经》中“火宅喻”所揭示的:众生在“三界火宅”中贪着五欲,唯有菩萨能以“大乘法”救度,而常退菩萨通过“退转—发心—修行—再退转—再发心”的循环,最终能将“退转”转化为“增上缘”,在反复对治烦恼的过程中,逐渐坚固菩提心,最终成就“不退转位”(如“初地”以上菩萨)。

常退菩萨

对普通修行者而言,“常退”是常态,关键在于“不退转的心”——即使退失,也能以惭愧心、忏悔心重新出发,正如印光大师所言:“修行之道,譬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能知惭愧,发露忏悔,则烦恼日轻,智慧日长。”

相关问答FAQs

Q1:常退菩萨是否意味着修行失败?是否还有机会成就佛道?
A:常退菩萨并非修行失败,而是菩萨道修行中的“正常过程”,佛教认为,从“初发心”到“不退转位”(初地菩萨)需要经历漫长的积累,退转是烦恼未伏、智慧未开的体现,而非“定性凡夫”,只要退转后能生起惭愧心、忏悔业障、重新发菩提心,仍有机会继续修行。《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每一参都可能面临境界考验,但正是通过“参学—退转—再参学”的过程,最终成就圆满佛果。“退转”不可怕,“永退”才可惜,关键在于能否“从退转中学习”,将逆境转化为道用。

Q2: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常退菩萨?若已退转,该如何重新振作?
A:判断是否为常退菩萨,可从以下几方面观察:① 信心:是否因未得感应、遭遇逆境而对三宝或菩萨道产生怀疑?② 行持:是否因懈怠、贪着五欲而减少闻思修、六度行持?③ 菩提心:发心是否从“利他”转向“自利”,甚至退求“人天福报”?若符合多数情况,可能属于常退菩萨,若已退转,可按以下步骤振作:① 忏悔:至诚忏悔退转之罪,如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② 发愿:重新受持菩提心,念诵“四弘誓愿”;③ 行动:从“小处着手”,如每日固定诵经、布施、持戒,逐步恢复修行习惯;④ 依止:主动亲近善知识,寻求指导,避免独自摸索。“修行如人学射,非一夕之功”,退转后重新出发,仍不失为“勇猛菩萨”。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