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法师,俗名王海门,近代佛教界颇具影响力的禅宗临济宗高僧,1882年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少年时便展现出对佛法的浓厚兴趣,19岁于镇江金山寺依大定和尚剃度出家,法名“海明”,后因弘法足迹遍及江浙沪一带,信众多称其为“海门法师”,他一生以“农禅并重、禅净双修”为宗旨,在动荡的年代坚守佛门本怀,不仅复兴了多座古刹,更以朴实无华的弘法风格接引无数众生,其思想与实践对近现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出家因缘与修行历程
海门法师的出家之路,既有个人对生死的体悟,亦受时代思潮的推动,幼年时,他目睹世间疾苦,常感人生无常,12岁便随父诵习《心经》《金刚经》,对“诸法空相”之理初生信解,19岁那年,因母亲病逝,他痛感“生死事大”,遂决意出家,辗转至镇江金山寺,金山寺为临济宗道场,以“高旻寺风格”的禅风著称,坐香严谨,参究心性,大定和尚见他根器不凡,便命其专攻“看话禅”,以“念佛是谁”为话头,昼夜精勤,从未懈怠。
三年后,海门法师受具足戒于扬州天宁寺,随后赴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参学,依止敏曦法师研习天台教观,期间,他不仅深入《法华》《止观》等经典,更将天台“一念三千”的观法与禅宗“直指人心”的宗旨相融合,形成“教观双美、禅教一致”的修行见地,他曾开示:“禅宗贵见性,教观明理路,二者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这种圆融的修行理念,成为他日后弘法的核心思想。
弘法理念与实践:农禅并重与禅净双修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动荡,佛教亦面临式微之境,许多寺院或荒废,或沦为经忏法坛,僧人素质参差不齐,海门法师痛心于此,提出“农禅并重、禅净双修”的弘法主张,试图回归佛陀本怀,重建僧伽制度。
(一)农禅并重:以劳养道,复兴古刹
“农禅并重”是海门法师对百丈怀海“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精神的继承,他认为,僧人若不事生产,专靠经忏或信众供养,易滋生懈怠心,更与佛法“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本意相悖,1925年,他受邀出任常州天宁寺住持时,寺院香火虽盛,但僧众多忙于经忏,田地荒芜,他当即制定“农禅规约”,将僧众分为“禅堂组”与“农作组”:每日清晨坐香两支,参究心性;上午则下田耕作,种植水稻、蔬菜,甚至养鱼养蜂,他以身作则,每日赤脚下田,与僧众同吃同住,常说:“搬柴运水无非是道,春种秋收皆是修行。”
在他的推动下,天宁寺不仅实现了自给自足,更将余粮布施给周边贫苦百姓,抗战期间,寺院收容了大量难民,海门法师带领僧众开垦荒地,搭建草屋,以“农禅”精神渡人渡己,使天宁寺成为当时江南地区重要的佛教 refuge。
(二)禅净双修:持名念佛,心作心是
“禅净双修”是海门法师弘法的另一大特色,他主张“禅是禅,净是净,禅净不二”,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往生”皆是契理契机之法门,他曾开示:“参禅者,贵直下承当,见性成佛;念佛者,贵信愿坚固,一心不乱,然禅净之要,皆在‘心’字——禅以‘无心’为心,净以‘一心’为心,无非是返妄归真,复本心性。”
为接引根机浅薄的信众,他提倡“持名念佛”为日常功课,每日早晚课诵后,带领僧众绕佛念佛,并定期举办“佛七”共修,他自己则常于禅堂坐香之余,持佛名号,达到“禅净融通”的境界,他在《念佛伽陀》中写道:“一句弥陀心念处,万虑消亡体自真,禅净双修无别路,但将妄识付慈云。”这种圆融的弘法方式,使不同根机的信众都能各得其所,寺院信众日益增多。
僧伽教育与人才培养
海门法师深知“佛法赖僧传,僧才为根本”,一生重视僧伽教育,1928年,他在天宁寺创办“天宁佛学院”,聘请太虚大师、弘一法师等高僧大德授课,课程涵盖经论、戒律、禅修、梵文等,旨在培养“解行并重”的现代僧才,他亲自讲授《楞严经》《瑜伽师地论》,强调“教观必须并进,理论结合实践”,他曾对学生说:“学佛者,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行持中验证教理,在教理中指导行持。”
除了佛学院,他还鼓励年轻僧人外出参学,亲近善知识,其弟子中,后来有多人成为佛教界的中流砥柱,如后来担任镇江金山寺住持的慈舟法师、弘法于南洋的慧圆法师等,皆深受其影响,海门法师的僧伽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佛教“师徒相授”的局限,为近现代佛教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弘法人才。
护教与时代担当
海门法师虽以“出世”之心修行,却怀“入世”之志护教,抗战期间,日军侵占江南,许多寺院遭到破坏,僧人被迫还俗,他挺身而出,以宗教领袖的身份与日军交涉,保护寺院文物,1938年,日军企图拆毁天宁寺大雄宝殿,他亲自出面,以“寺院为文化圣地,供民众瞻仰”为由,据理力争,最终保下了大殿,他还组织僧众成立“护寺团”,日夜巡逻,防止文物被盗。
他积极投身社会慈善,利用寺院的农禅收入设立“难民收容所”,为无家可归者提供食宿;成立“施诊所”,为贫苦百姓免费诊疗,他常说:“佛法不离世间法,菩萨道就在日常的慈悲利生中。”这种“人间佛教”的实践,使佛教在动荡的年代依然能发挥积极作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
著作与思想影响
海门法师一生勤于著述,虽历经战乱,仍有《海门法师语录》《天宁禅净行仪》《念佛伽陀》等著作流传于世,他的文字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既有对禅宗公案的精辟剖析,也有对净土法门的通俗开示,更融入了他对农禅生活的体悟,在《语录》中,他曾写道:“佛法不在文字中,亦不离文字中,若离文字,何以传法?若着文字,则为法缚。”这种“不即不离”的文字观,体现了他对中道思想的深刻理解。
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江浙沪地区的信众,更通过其弟子传至海外,1958年,海门法师于常州天宁寺安详示寂,享年76岁,荼毗后,得舍利子数百粒,色白质坚,举世称叹,其生平事迹被收录于《中国佛教人物志》《近代佛教高僧传》等典籍,成为近现代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
海门法师弘法大事记
时间 | 事件概要 |
---|---|
1882年 | 出生于江苏南通书香世家,俗名王海门。 |
1901年 | 于镇江金山寺依大定和尚出家,法名海明。 |
1904年 | 受具足戒于扬州天宁寺,赴天台山国清寺参学,研习天台教观。 |
1925年 | 出任常州天宁寺住持,推行“农禅并重”,制定农禅规约。 |
1928年 | 创办天宁佛学院,培养僧伽人才,邀请太虚大师等授课。 |
1937-1945年 | 抗战期间,组织护寺团保护寺院,设立难民收容所和施诊所,践行“人间佛教”。 |
1958年 | 于常州天宁寺示寂,荼毗后得舍利子数百粒。 |
相关问答FAQs
Q1:海门法师提倡的“农禅并重”与百丈怀海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何异同?
A1: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均强调僧人通过劳动自给自足,避免依赖信众供养,以“劳作”作为修行的一部分,体现“修行在世间”的理念,不同之处在于,百丈怀海的“农禅”是在唐代寺院经济背景下形成,以解决僧众基本生存为目标;而海门法师所处的近代,佛教面临商业化、经忏化的危机,他推行“农禅并重”不仅是经济上的自给,更是对僧伽精神的重建——通过劳动培养僧人的谦卑、勤劳与定力,防止滋生懈怠与贪执,同时以农禅成果回馈社会,赋予传统“农禅”新的时代内涵。
Q2:海门法师的“禅净双修”思想对现代修行者有何启示?
A2:海门法师的“禅净双修”思想对现代修行者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圆融无碍”的修行态度,他主张禅宗与净土宗并非对立,而是“禅为净土之禅,净为禅之净土”,现代修行者可根据自身根机选择法门,不必执着于一法,更可互相融合,如禅修者以念佛为辅助,净土行者以参禅为深化;二是“解行并重”的实践路径,他强调“教理需通过行持验证,行持需以教理指导”,现代修行者多陷于“学而不修”或“修而不学”的误区,其思想提醒我们需将经典学习与实修体验相结合;三是“人间佛教”的生活智慧,他将禅净修行融入农禅生活,主张“搬柴运水皆是修行”,启示现代人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仍能以“觉照之心”修行,将佛法落实于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