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法师受戒是佛教史上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他正式踏入僧伽行列,开启了一生弘法利生的修行历程,1927年8月19日,星云法师出生于江苏江都(今扬州)望族,俗名李国深,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12岁时,因战乱与家人失散,他于南京栖霞山寺礼志开上人出家,法名“悟彻”,号“今觉”,这一决定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1941年,年仅14岁的星云法师在栖霞山律寺求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开启了严格遵循戒律、精进修行的生涯。
受戒是佛教出家僧人的重要仪式,意为“接受戒律”,通过特定的宗教仪式,使修行者承诺遵守佛教的基本戒律,从而净化身心、断恶修善,星云法师受戒的栖霞山律寺,是近代汉传佛教律宗的重要道场,以持戒严谨著称,当时的栖霞山寺在战乱中虽显破败,但仍保持着传统的戒坛规制,受戒仪式庄严肃穆,持续多日,涵盖礼佛、请师、忏悔、受戒、发愿等多个环节,星云法师在受戒前,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考核,内容包括戒律条文、威仪规范、佛教礼仪等,确保其对戒律有基本认知,具备受戒的资格,受戒当天,他需在戒坛前向十方僧众表白出家意愿,发誓遵守比丘250戒及各项威仪,随后由戒和尚(授戒师)以特定仪式为其授戒,标志着其正式获得比丘身份,成为僧团的一员。
受戒后的星云法师,并未止步于仪式的完成,而是将戒律作为修行的根本,精进持戒、学习教义,栖霞山寺的修行生活艰苦而充实,每日早课、晚课、坐禅、诵经、学习戒律,构成了他日常的主要内容,他曾在《百年佛缘》中回忆,受戒后对“戒为无上菩提本”有了深刻体会,认识到戒律不仅是约束,更是解脱的资粮,是修行者成就佛道的基础,在栖霞山寺期间,他跟随师长辈学习经论,尤其注重戒律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展现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弘法的热忱,1945年,星云法师离开栖霞山,先后到常州天宁寺、上海玉佛寺等参学,期间始终以戒律为依归,坚持“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发心,为后来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星云法师受戒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身份的转变,更在于他以此为契机,将戒律精神与人间佛教的理念相结合,开创了现代佛教弘法的新模式,他强调“以戒为师,以法为依”,认为佛教不应局限于山林古寺,而应走入社会,服务众生,基于这一理念,他于1967年在台湾高雄创建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建设佛净国土”为宗旨,推动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等事业的发展,佛光山的僧团生活,严格遵循戒律,同时注重现代管理制度的融入,形成“以戒摄僧,以法利生”的独特风格,星云法师常说:“戒律是佛教的生命,没有戒律,佛教就会失去根本。”他将受戒时对戒律的坚守,转化为对僧团建设和弘法事业的严格要求,使佛光山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佛教道场之一,影响遍及五大洲。
星云法师受戒的一生,是对“持戒”精神的最好诠释,他以“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为行事准则,将戒律的慈悲与智慧融入弘法实践,倡导佛教的现代化、人间化,他推动的“人间佛教”理念,强调佛教与现实社会的结合,鼓励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戒律,通过服务社会、利益众生来实现自我价值,这一理念不仅改变了传统佛教与社会疏离的状态,更让佛教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星云法师还致力于佛教文化的传播,创办《人间福报》、佛光出版社、佛光大学等机构,通过文字、教育、艺术等多种形式,将戒律精神与佛法智慧传递给更多人。
以下是星云法师受戒前后重要时间节点的梳理:
时间 | 事件 | 意义 |
---|---|---|
1939年 | 于南京栖霞山寺出家 | 礼志开上人为师,法名悟彻,号今觉 |
1941年 | 在栖霞山律寺受具足戒 | 正式成为比丘,开始持戒修行 |
1945年 | 离开栖霞山,参学各地寺院 | 深化戒律与教义学习,积累弘法经验 |
1967年 | 创建台湾高雄佛光山 | 以戒律为根基,推动人间佛教弘法事业 |
20世纪末至今 | 全球弘法,传播人间佛教 | 将戒律精神融入现代社会,影响遍及全球 |
星云法师受戒的经历,不仅成就了他个人的修行之路,更对现代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戒”为基石,以“利他”为方向,展现了佛教“悲智双运”的精神内核,为当代佛教徒树立了持戒弘法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戒律不是束缚,而是自由;不是消极的避世,而是积极入世、服务众生的动力,正是这份对戒律的坚守与弘扬,让星云法师成为一代高僧,也让佛法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FAQs
-
问:星云法师受戒时年龄多大?受戒对他后来的弘法事业有何影响?
答:星云法师于1941年在栖霞山律寺受具足戒,当时年仅14岁,受戒让他正式成为比丘,确立了“以戒为师”的修行方向,为他后来的弘法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戒律基础,他始终将戒律视为佛教的根本,在创建佛光山、推动人间佛教的过程中,严格遵循戒律精神,使僧团管理有序、弘法事业健康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以戒摄僧,以法利生”模式。 -
问:星云法师对“受戒”的理解是什么?他如何将戒律精神融入人间佛教的实践?
答:星云法师认为“受戒不仅是仪式,更是生命的承诺”,戒律是断恶修善、解脱生死的根本,也是佛教住世的基石,他将戒律精神融入人间佛教的实践,强调“在生活中持戒,在服务中修行”,倡导信徒通过持五戒、行十善来净化心灵,同时通过教育、慈善、文化等事业,将戒律的慈悲与智慧传递给社会,佛光山的僧团生活严格遵循戒律,同时积极投身社会服务,体现了“人间佛教”将戒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