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春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老,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严谨的修行态度和慈悲济世的精神,在教内外广受尊崇,他一生致力于佛法的弘扬、僧伽的培养与社会的福祉,以“悲智双运,自利利他”为修行圭臬,在当代佛教传承与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寂春法师俗姓王,名德明,1935年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尤对儒典佛经兴趣浓厚,少年时期,因目睹战乱中众生疾苦,萌生出世之心,18岁时于镇江金山寺依止妙善法师剃度出家,法号“寂春”,次年,于常州天宁寺受具足戒,戒坛上,他发愿“以戒为师,以法为依,毕生奉献佛教”。
出家后,寂春法师先随妙善法师学习天台教观,深入《法华经》《摩诃止观》等经典,奠定了坚实的教理基础,为求深造,他于1956年考入中国佛学院,亲近喜饶嘉措、周叔迦等佛学大家,系统学习唯识、中观、因明等佛法义理,兼及儒道经典、外语及历史文化,在校期间,他勤奋刻苦,常以“闻思修”三慧自励,撰写的《天台止观与现代心理学之契合》等论文,展现出将传统佛法与现代对话的视野。
1962年,中国佛学院毕业后,寂春法师回到金山寺,担任知客僧,负责寺院日常事务,期间,他坚持早晚课诵,每日精研经论,常于禅堂中参究“念佛者是谁”话头,功夫绵密,1966年后,佛教活动受到冲击,他被迫还俗,但从未间断对佛法的信仰与修行,暗中持戒诵经,以“默然护教”之心坚守道心,改革开放后,宗教政策恢复,1980年,寂春法师重新披剃,被推选为金山寺监院,协助住持修复寺院、恢复丛林制度,他带领僧众清理废墟、筹措资金,历时五年,使金山寺重现庄严,成为汉传佛教重要道场之一。
1990年,寂春法师受聘担任苏州寒山寺住持,寒山寺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闻名,但当时寺院建筑老旧,僧才匮乏,他以“文化兴寺”为理念,一方面主持修复大雄宝殿、藏经楼等殿堂,从缅甸迎请玉佛,充实法务设施;另一方面创办寒山寺佛学院,聘请佛学名师授课,培养青年僧才,至今已有数百名学僧毕业,分布于全国各大寺院弘法,他还倡导“寒山文化”,整理出版《寒山诗集》《寒山寺志》,举办“寒山寺和合文化论坛”,推动佛教文化与诗歌艺术、国际交流的结合,使寒山寺成为“和合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弘法理念上,寂春法师强调“禅净双修,解行并重”,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念佛往生”并非对立,而是佛法修行的两大支柱:“禅为净土之禅,净为禅之净土,二者相辅相成,皆以明心见性为要。”他常教导学僧:“修行不离世间,佛法要在生活中体现,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念念分明,即是禅定;对人慈悲,做事尽责,即是持戒。”他的开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无论对僧俗信众,都以“平常心”为修行指南,强调“道在日用,不离觉照”。
寂春法师的慈悲精神不仅体现在修行弘法中,更落实于社会慈善事业,他常说:“佛法是缘起法,众生与我同体大悲,应尽己力护佑众生。”1995年,他发起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募集资金用于救灾、助学、扶老、助医等领域,多年来,基金会在全国贫困地区建立希望学校20余所,资助贫困学生超万名,为孤寡老人修建“安养院”,并在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灾害中捐赠款物数千万元,他常说:“慈善不是简单的布施,而是以慈悲心与众生结缘,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温暖。”
在佛教界,寂春法师以“持戒精严、学识渊博、作风朴素”著称,他一生简衣素食,住持寺院数十年,从未添置私产,所得供养全部用于寺院建设与慈善事业,他平易近人,无论何种身份的信众前来请教,都耐心开示,从未摆长老架子,晚年,他仍坚持每日讲经、接待信众,即便身体有恙,也不肯休息,常言:“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为佛法、为众生尽一分力。”
寂春法师的主要著作包括《寒山禅语》《天台教观纲宗讲记》《佛法与现代人生》等,系统阐释了佛法的修证次第与现代意义,他的思想融合了汉传佛教各宗精华,尤其注重传统佛法与现代社会的对话,强调“佛教现代化不是改变教义,而是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弘扬佛法核心——慈悲与智慧”。
以下是寂春法师弘法事业主要成就概览:
领域 | 主要成就 |
---|---|
寺院建设 | 主持修复镇江金山寺、苏州寒山寺等名刹,恢复丛林制度,完善法务设施。 |
僧伽教育 | 创办寒山寺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数百人;编写佛学教材,推动僧教育规范化。 |
文化弘扬 | 整理出版《寒山诗集》《寒山寺志》;举办“寒山寺和合文化论坛”,推动佛教文化交流。 |
慈善事业 | 成立寒山寺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援建安养院、救灾抗疫,捐赠款物超亿元。 |
著作思想 | 撰写《寒山禅语》《佛法与现代人生》等著作,倡导“禅净双修、解行并重”理念。 |
相关问答FAQs
问:寂春法师的“禅净双修”理念具体如何实践?
答:寂春法师认为,“禅净双修”并非简单同时修习禅宗与净土宗,而是以禅定之心修净土,以净土之愿导禅修,具体实践中,他主张“每日坐香修禅,以观照自性;每日持名念佛,以净土为归”,通过禅观“明心见性”,破除我执,体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通过持名念佛积累资粮,发愿往生净土,最终达到“即禅即净,禅净不二”的境界,他常比喻:“禅如船之舵,净如船之帆,有舵则方向不迷,有帆则能渡彼岸,二者缺一不可。”
问:寂春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科技的关系?
答:寂春法师认为,科技是工具,本质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的发心,他主张“善用科技弘法”,反对盲目排斥或过度依赖,他支持寺院建立官方网站、开通社交媒体账号,用直播、短视频等方式讲经说法,让更多人便捷接触佛法;但同时强调,科技只是辅助手段,真正的修行仍需“脚踏实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慈悲与智慧,他曾说:“屏幕上的佛法是‘闻慧’,亲身体证才是‘修慧’,二者结合,才能让佛法真正扎根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