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界乘法师

界乘法师,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僧伽代表之一,以其深厚的佛学素养、积极的弘法热忱及对社会公益的深切关怀,在信众中享有崇高声誉,法师俗姓张,1968年出生于江苏苏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传统文化及佛学典籍展现出浓厚兴趣,少年时期,因目睹世间疾苦,萌生出家修行、济世度人之心,遂于1985年依止苏州西园寺安上长老剃度出家,法号“界乘”,取“乘愿再来,普度众生”之意。

界乘法师

出家后,界乘法师先后于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中国佛学院深造,系统学习戒律、俱舍、中观、唯识等佛法体系,并依止明学法师、圆拙长老等高僧大德参学,深入经藏,解行并重,他尤其注重《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的研习,认为“经典是佛陀智慧的结晶,修行者当以闻思修为要,方能契入实相”,在修行上,法师倡导“禅净双修”,以禅宗的明心见性为体,以净土的持名念佛为用,强调“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为现代人提供切实可行的安心之道。

1995年,界乘法师受聘于中国佛学院任教,主讲《戒律学纲要》《印度佛教史》等课程,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深受学僧欢迎,他常告诫学僧:“出家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使命的承担——当以荷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为己任,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在教学之余,法师还积极参与佛教典籍的整理与注释,先后点校出版了《印光大师文钞》《蕅益大师净土集》等十余部著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出重要贡献。

2000年以来,界乘法师弘法足迹遍布海内外,他先后应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及中国台湾、香港地区讲经说法,主题涵盖“佛教与现代人生”“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金刚经的生活智慧”等,契合不同众生的根机,他创办“界乘法师弘法团”,定期举办“佛学夏令营”“禅修七”“观音法会”等活动,吸引数十万信众参与。“佛学夏令营”针对青少年设计,通过经典研读、禅修体验、慈善实践等方式,引导年轻一代树立正知正见,培养感恩心与社会责任感,成为佛教界青少年教育的典范。

在社会公益方面,界乘法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积极践行“慈悲济世”的精神,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僧俗二众捐款捐物,并亲自带队赴灾区赈灾,搭建“帐篷佛堂”,为受灾民众提供心灵慰藉;2013年,他发起“光明行”公益项目,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至今已帮助数千名患者重见光明;他还长期资助贫困学生、孤寡老人,支持乡村教育发展,用行动诠释“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真谛。

界乘法师

界乘法师的弘法事业与慈善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他曾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中华慈善奖”等荣誉称号,并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苏州西园寺方丈等职,尽管身兼数职,他仍坚持每日早晚课诵、坐禅、阅藏,保持严格的修行作息,常言:“出家僧人,道业为本,弘法为用,二者不可偏废。”

为更清晰地展示界乘法师弘法事业的重要节点,特整理其弘法年表如下:

时间 事件概要
1985年 于苏州西园寺依安上长老剃度出家
1990年 中国佛学院毕业,留校任教
1995年 调入中国佛学院,主讲戒律与佛教史
2000年 创办“界乘法师弘法团”,启动全国巡回讲经
2005年 首次应邀赴新加坡弘法,开设“现代人生与佛法”系列讲座
2008年 组织汶川地震赈灾,获“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称号
2013年 发起“光明行”公益项目,资助贫困白内障患者
2018年 当选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推动江苏佛教文化交流与国际合作
2020年至今 疫情期间,通过线上平台开展“云端共修”,累计信众参与超百万人次

在著作方面,界乘法师的著述以“契理契机”为特点,既坚守佛法根本义理,又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困惑,其主要著作包括:

书名 出版社 内容简介
《心经的人生智慧》 东方出版社 结合现代心理学与社会案例,解读《心经》的“空性”思想,引导读者破除执念
《禅修的科学与实践》 中信出版社 系统介绍禅修的基础方法、注意事项及次第,适合初学者入门
《净土法门的现代诠释》 宗教文化出版社 阐释净土宗“信愿行”三资粮,结合现代生活节奏,提出“念佛生活化”理念
《佛教与人间关怀》 上海古籍出版社 收录法师关于慈善、教育、环保等议题的开示,体现佛教“慈悲济世”的核心价值

界乘法师常言:“佛法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其根本在于净化人心、利益众生。”他始终以“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为座右铭,在传承佛教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让古老的智慧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他不仅是一位精研佛学的学者,更是一位践行菩萨道的行者,其言行风范感染着无数佛子及社会大众,为构建和谐人间贡献着独特的力量。

界乘法师

相关问答FAQs

问:界乘法师的修行理念对现代人缓解压力、焦虑有何启示?
答:界乘法师认为,现代人的压力与焦虑多源于对“我”的执着和对无常的抗拒,他倡导“在生活中修行”,建议通过三个步骤缓解身心困扰:一是“观照当下”,通过禅修训练觉察念头的生灭,不被情绪裹挟;二是“接纳无常”,认识到世间万物皆在变化,以平常心面对得失;三是“慈悲利他”,通过帮助他人转移注意力,在奉献中获得内心的充实与安宁,他提倡“一分钟禅修”:工作间隙闭目观呼吸,将注意力集中于气息的出入,即可快速平复浮躁心境,这些方法简单易行,适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帮助人们在日常中培养定力与智慧。

问:界乘法师在推动佛教青年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界乘法师高度重视佛教青年教育,认为“青年是佛教的未来”,他主导的举措主要包括:一是创办“青年佛学研修班”,针对18-35岁青年群体,开设佛法基础、经典研读、现代科技与佛教等课程,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共修,解决青年学佛时间碎片化问题;二是开展“僧伽青年领袖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年轻僧人,提供管理、弘法、心理咨询等系统培训,提升其综合素质;三是发起“校园佛学社”,支持高校学生成立佛学兴趣团体,举办“佛学辩论赛”“文化沙龙”等活动,引导青年以理性态度认识佛教,破除迷信,这些举措旨在培养既具佛学素养、又懂现代弘法的青年人才,为佛教传承注入新鲜血液。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