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的钟声,总带着一种穿透时光的力量,它不像市井的喧嚣那般聒噪,也不似山间的风吟那般缥缈,而是浑厚、悠远,带着金属的冷光与木质的温厚,一声声撞进听者的心里,荡开层层涟漪,于我而言,生命中有三次钟声尤为深刻,它们像三枚坐标,标记着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心境,也标记着我对世界、对自我的认知变迁。
第一次听寺庙钟声,是七岁那年的清晨,跟着祖母去山里的古寺进香,寺在半山,晨雾还未散尽,石阶湿滑,苔痕深深,祖母走得慢,我便在前方蹦跳,忽然,一声钟毫无征兆地撞破晨雾,从寺院的钟楼里滚出来,那声音比我想象中要沉,像一块巨石投入深潭,先是“嗡”的一声闷响,接着扩散开去,带着金石的余韵,在山谷间回荡,我吓得一愣,站在原地,连呼吸都忘了,祖母笑着牵起我的手:“傻孩子,这是唤醒钟,叫醒沉睡的人,也叫醒沉睡的心。”
那时的我还不懂“唤醒”的含义,只觉得那钟声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过耳膜,香炉里的青烟袅袅升腾,混着香烛的味道,钟声便在这烟里裹着,飘得很远,我抬头望向钟楼,黑瓦飞檐,隐在雾里,只闻其声,不见其影,倒更添了几分神秘,后来,寺里的老和尚给了我一颗糖,甜丝丝的,那天的钟声也像这糖,带着初识世界的甜与暖,原来,钟声不只是声音,它是一声问候,一次相遇,是童年记忆里最清晰的注脚。
第二次听寺庙钟声,是二十三岁深秋的午后,那时我刚经历一场失败,考研失利,工作无着,整个人像被抽走了筋骨,在城市的出租屋里蜷缩了半月,朋友看不下去,硬拉着我去了城郊的静安寺,寺在闹市,却自有一方清净,红墙黄瓦,香火鼎盛,可我的心却像沉在井底,怎么也浮不起来。
晚课的钟声就在那时响起,不同于清晨的唤醒,午后的钟声更厚重,一声接一声,像迟来的叹息,我站在大殿前,看僧人们鱼贯而入,木鱼声与钟声交织,竟让我眼眶发热,忽然想起祖母说的“唤醒沉睡的心”,原来这沉睡的,不只是困顿的人,还有那些被现实磨钝的感知,钟声一声声撞在心上,那些不甘、委屈、迷茫,仿佛被这声音一点点敲开,又一点点抚平。
寺院的院子里有一棵银杏,叶子黄得透亮,风一吹,簌簌落下,我捡起一片,叶脉清晰,像人生的纹路,有沟壑,也有脉络,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钟声从不为谁而鸣,它只是在那里,撞出时间的回响,听不听,懂不懂,全凭人心,就像这银杏,落了就落了,明年春天,新叶照样会绿回来。
第三次听寺庙钟声,是四十岁那年的黄昏,我带着女儿去寺庙,她像当年的我,在石阶上跑跳,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我们赶到时,正赶上晚课的结束,僧人们依次走出大殿,钟声最后一次响起,悠长绵延,像一首终了的歌。
这次,我站在钟楼下,看清了那口钟:青铜铸就,斑驳的锈迹里藏着岁月,钟口边缘的纹路被千万次撞击磨得光滑,女儿问我:“爸爸,钟声为什么这么响?”我想了想,说:“因为它要把想说的话,说给所有愿意听的人听。”
是啊,这钟声,说给懵懂的孩童听,说给迷茫的青年听,也说给通透的中年听,它见过山间的晨雾,也见过城市的灯火;听过诵经的低语,也听过香客的叹息,它不悲不喜,只是按时响起,像时间的信使,提醒我们:人生如钟,有起有落,有声有寂;也像钟声本身,穿透迷雾,终将抵达内心的安宁。
这三次钟声,从七岁到四十岁,跨度三十三年,恰如人生的三重境界:初闻不知曲中意,再闻已是曲中人,三闻曲尽意未尽,钟声依旧,只是听钟的人,在时光里慢慢长大,慢慢读懂了那声声钟响里藏着的慈悲与智慧。
次数 | 时间 | 场景与心境 | 象征意义 |
---|---|---|---|
一 | 七岁清晨 | 跟随祖母进香,初闻钟声,心生好奇与温暖 | 生命的唤醒,世界的初次相遇 |
二 | 二十三岁深秋 | 失意时听钟,从迷茫到释然 | 青年的磨砺,现实的照见 |
三 | 四十岁黄昏 | 带女儿听钟,感悟时光与安宁 | 中年的通透,生命的回望与和解 |
FAQs
Q1:寺庙的钟声为何多为108响?
A1:108响钟声是汉传佛教的常见传统,对应佛教中的“百八烦恼”,据《梵网经》记载,众生有108种烦恼,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敲钟108响,象征通过钟声的震动,消除众生的烦恼,使其身心清净,回归安宁,也有“十二因缘”与“九想”相乘(12×9=108)的解释,寓意破除生死轮回,达到觉悟。
Q2:不同寺庙的钟声为何听起来有差异?
A2:钟声的差异主要由钟的材质、形制、悬挂方式及敲击手法决定,材质上,青铜钟音色浑厚,铁钟则略显清冷;形制上,钟壁厚薄、钟口大小会影响音调,如唐代“幽冥钟”钟体庞大,声传数十里;悬挂方式上,悬钟的木架材质与松紧度会改变余韵长度;敲击手法上,用钟杵撞击钟体的不同位置(如钟顶、钟肩、钟腰),会产生不同的音色与节奏,寺庙所处的环境(山谷、闹市、山林)也会影响钟声的传播效果,使其带有地域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