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县寺庙起火事件发生于2023年11月15日凌晨3时许,起火地点为南充市南部县定水镇境内的“凌云寺”,该寺庙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保存有明清时期的壁画、木雕及多尊鎏金佛像,具有重要的宗教文化和历史艺术价值,火灾发生时,寺庙内仅有3名值守僧人,因发现及时并迅速报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大雄宝殿及附属厢房在火灾中基本被焚毁,殿内部分文物受损,当地民众和宗教界人士对此痛心不已。
火灾发生后,南部县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消防救援部门调集12辆消防车、60余名消防员赶赴现场,由于寺庙位于半山腰,周边道路狭窄,消防车难以靠近,消防员只能携带装备徒步上山,并通过寺庙旁的山塘取水灭火,经过近4小时的扑救,明火于凌晨7时许被完全扑灭,经现场勘查,起火点位于大雄宝殿东侧的香炉旁,初步判断火灾与香火管理不当有关,具体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当地政府已成立专项工作组,一方面对火灾原因展开深入调查,另一方面着手受损文物的评估与修缮工作,并同步排查全县宗教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
此次火灾暴露出部分宗教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突出问题,据南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后续排查数据显示,全县23处登记在册的宗教场所中,有8处存在消防设施老化、灭火器过期或配备不足的问题;12处场所的电气线路未定期检修,部分线路存在私拉乱接现象;5处位于山区的寺庙因地形限制,消防通道狭窄或被杂物堵塞,导致火灾发生时救援车辆难以进入,这些问题在凌云寺火灾中均有体现:寺内仅有的2具灭火器已失效,消防通道被临时堆放的供桌堵塞,而香炉周边未设置防火隔离带,香烛灰烬长期堆积,成为火灾的直接诱因。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寺庙火灾在全国范围内并非个例,国家文物局统计显示,2018年至2022年,全国共发生古建筑火灾46起,其中宗教场所占比达62%,起火原因中,电气故障占28%,香火用火不慎占35%,人为疏忽占22%,其他原因占15%,对比数据可见,香火管理不当是寺庙火灾的首要风险因素,而消防安全设施的缺失和管理漏洞则加剧了火势蔓延,凌云寺火灾再次敲响警钟:宗教场所的消防安全不仅关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更直接涉及信教群众和值守人员的人身安全。
针对此次事件暴露出的问题,南部县已采取多项整改措施:一是对全县宗教场所开展消防安全“回头看”行动,重点检查香火管理、电气线路、消防设施等,对不符合要求的场所责令限期整改;二是在山区寺庙周边修建消防蓄水池,配备消防水泵和高压水枪,解决“远水难救近火”的问题;三是组织宗教场所负责人和值守人员开展消防安全培训,定期组织灭火和疏散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在寺庙内安装烟感报警器和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实时监测,并推广使用电子香烛,从源头上减少明火使用风险。
此次火灾不仅让凌云寺这座千年古刹遭受重创,也为我们保护宗教文化遗产和筑牢消防安全防线提供了深刻教训,历史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其保护需要兼顾“修旧如旧”的文化传承与“防患未然”的安全管理,只有将消防安全纳入宗教场所日常管理的核心环节,加大投入、完善设施、强化意识,才能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地标在新时代得以延续。
相关问答FAQs
问:寺庙火灾为何容易造成严重损失?
答:寺庙火灾易造成严重损失,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建筑结构多为木质材料,耐火等级低,一旦起火火势蔓延迅速;二是内部多存放大量易燃物品,如经幡、供桌、干草等,且香烛、油灯等明火使用频繁,管理不当易引发火灾;三是部分寺庙位于偏远地区或山区,消防通道狭窄,水源不足,火灾发生时救援力量难以及时到达,导致小火酿成大灾,部分古建筑内消防设施缺失或老化,进一步增加了扑救难度。
问:普通游客进入寺庙时如何注意消防安全?
答:普通游客进入寺庙时应做到“三不、两注意”:一是不随意使用明火,不在非指定区域点燃香烛、纸钱,不吸烟或乱扔烟头;二是不乱动消防设施,不占用消防通道,确保逃生通道畅通;三是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进入寺庙,两注意:一是注意观察场所内的消防标识和灭火器位置,了解紧急疏散路线;二是发现火情或安全隐患时,及时向寺庙管理人员或消防部门报告,切勿自行处置,通过共同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可有效降低火灾风险,保护文化遗产和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