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果仓法师是谁?有何不凡修行与智慧?

果仓法师是当代佛教界备受尊崇的修行者与弘法者,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精严的修行实践以及慈悲济世的精神,在汉传佛教领域影响深远,他的一生以“续佛慧命,利乐有情”为根本宗旨,在修行、弘法、教育、慈善等多个领域皆有卓越建树,成为连接传统佛法智慧与现代社会的桥梁,为无数信众指引了心灵的归途。

果仓法师

果仓法师俗姓李,194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一个书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饱读诗书,少年时期因体弱多病,常至寺庙祈福,逐渐接触佛法并心生欢喜,18岁时,有感于人生无常,毅然辞别家人,前往镇江金山寺依止妙善法师剃度出家,法号“果仓”——“果”寓意修行证果,“仓”象征法藏渊深,出家后,法师先在佛学院系统学习三藏经典,深入经、律、论三藏,尤对《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有独到见解,后为求佛法真谛,曾赴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等名山闭关修行,历时十余载,期间“冬参夏学”,在禅定与闻思中奠定了坚实的修行根基。

在修行历程中,果仓法师始终坚持“解行并重”的理念,他认为,佛法不仅是理论智慧,更是实践指南,青年时期,他曾于苏州灵岩山寺佛学院任教,讲授《唯识学》《戒律学》等课程,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了大批僧才,中年时期,法师有感于末法时期众生根机,更注重禅净双修,倡导“以禅为体,以净为用,福慧双修”的修行路径,他常说:“禅是明心见性的智慧,净是往生净土的愿力,二者相辅相成,方能究竟解脱。”在禅修实践中,法师强调“活在当下”,教导信众通过观照呼吸、觉察念头来调伏心猿意马,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体悟自性。

弘法利生是果仓法师毕生的事业重心,20世纪80年代起,他应邀前往海内外多地弘法,足迹遍及中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每到一处,他都以“慈悲应世,智慧说法”为原则,针对不同众生的根机,灵活运用契理契机的方式开示佛法,在城市,他倡导“人间佛教”,鼓励信众将佛法融入生活,在工作中尽责,在家庭中慈悲,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挑战;在农村,他重视基层弘法,深入田间地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的真理,引导大众断恶修善,法师还致力于佛教文化传承,整理刊印了多部珍贵佛典,并创办佛教文化期刊,推动传统佛教与现代文明的对话。

果仓法师

为更清晰展现果仓法师的弘法历程,以下为其重要弘法事件年表:

年份 年龄 重要弘法事件
1985 40岁 应邀于台湾佛光山开讲《金刚经》,首场法会信众逾万人
1992 47岁 在美国纽约创建“果仓禅修中心”,推动汉传佛教在西方的传播
2000 55岁 回大陆创办“慈航佛学院”,培养青年僧才,任首任院长
2010 65岁 发起“百万《心经》抄写计划”,倡导以书写经典净化心灵
2020 75岁 疫情期间通过网络直播开示,累计超千万人次观看,传递佛法安心力量

在慈善事业方面,果仓法师秉持“慈悲济世,普度众生”的初心,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他发起成立“慈航慈善基金会”,累计向贫困地区学校、医院、灾区捐款捐物数千万元,并组织僧俗二众开展“助学扶贫”“义诊施药”等活动,法师常说:“佛法不仅要度人出离生死,更要救度众生当下的苦难。”他认为,慈善是菩萨道的实践,是修行者培植福报、广结善缘的重要途径。

果仓法师的思想核心可概括为“以心为本,以戒为基,以善为用”,他强调“心净则国土净”,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迷悟只在刹那之间;主张以持戒为基础,通过持戒来规范身心,断恶修善;倡导以善行为舟筏,在利他中完成自利,最终实现自觉觉他的菩萨行愿,其思想融合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既有大乘佛教的深刻智慧,又契合现代人的心灵需求,为处于迷茫与焦虑中的众生提供了切实的修行指南。

果仓法师

相关问答FAQs

问:果仓法师提倡的“禅净双修”具体如何实践?对普通人有何帮助?
答:果仓法师所说的“禅净双修”,并非简单地将禅宗与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叠加,而是以禅宗的“明心见性”为指导,体悟自性本具的佛性;以净土宗的“持名念佛”为方便,培养信愿行三资粮,具体实践中,普通人可通过每日固定时间念佛(如持诵“阿弥陀佛”圣号)来收摄心神,减少妄念;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觉照,遇事时以禅的智慧观照烦恼的生灭,不被情绪所转,这种修行方式既能通过念佛培养定力,又能以禅的智慧破除执着,帮助现代人缓解焦虑、提升心灵品质,最终达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境界。

问:果仓法师如何看待佛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他有哪些创新弘法方式?
答:果仓法师认为,佛教并非脱离社会的“出世”宗教,而是与人类社会紧密相连的“智慧之学”,他主张“佛教现代化”,即以佛法核心义理(如缘起性空、因果轮回)为根本,结合现代科技与社会需求,创新弘法方式,他较早运用互联网、直播平台弘法,开设“云讲堂”让信足足不出户即可听闻正法;创办佛教主题短视频账号,用动画、故事等形式解读经典,吸引年轻群体;推动“佛学+心理学”研究,将佛法的正念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结合,帮助人们应对心理压力,这些创新既保持了佛法的本质精神,又适应了现代社会的传播规律,让古老的佛教智慧焕发出新的生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