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释清静法师的清静蕴含怎样的修行智慧?

释清静法师,当代佛教界备受瞩目的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修为、贴近众生的弘法风格和积极的社会关怀,成为连接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桥梁,他生于1965年,江苏苏州人,俗姓张,自幼受祖母影响接触佛法,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生命真谛的探求渴望,1983年,于苏州寒山寺礼明学法师剃度出家,法号“清静”,寓意“心无所著,清净无为”,此后,他先后于南京栖霞寺、中国佛学院系统学习,深入经藏,精研《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并依止真慈长老参禅打坐,奠定了禅净双修的修行根基。

释清静法师

释清静法师的修行之路,始终以“解行并重”为准则,他在佛学院求学期间,不仅注重教理研习,更坚持每日禅修、持戒、诵经,将佛法智慧融入日常生活,1990年毕业后,他回到寒山寺担任知客僧,负责接待信众、管理寺院事务,在繁琐的日常中践行“低头做事,抬头看心”的修行理念,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佛法不在深山古刹,而在柴米油盐;修行不是脱离生活,而是在生活中磨炼心性。”2005年,释清静法师出任浙江宁波天童寺方丈,这座始建于晋代的千年古刹,在他带领下重兴禅风,恢复“禅七”传统,创办“青年禅修营”,吸引众多都市年轻人体验丛林生活,感受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智慧。

在弘法利生方面,释清静法师始终秉持“人间佛教”理念,主张“佛法要与时俱进,服务众生”,他认为,佛教不应是消极避世的“象牙塔”,而应积极融入社会,成为现代人心灵的“清凉剂”,为此,他提出“三心修行法”:平常心(面对顺逆不执著)、慈悲心(待人接物存善念)、精进心(学修不怠求进步),并将复杂的教义简化为“做好人、说好话、行好事”的生活准则,近年来,他更是主动拥抱新媒体,开通“清静说法”短视频账号,用平实幽默的语言解读职场压力、亲子关系、焦虑情绪等现代问题,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千万,被年轻信众称为“最懂年轻人的法师”,其著作《心灯集》《禅与生活》《烦恼即菩提》等,以“故事讲佛法,用案例释智慧”,累计销量突破百万册,成为许多家庭的“心灵枕边书”。

除了弘法教学,释清静法师还积极投身社会慈善,践行“慈悲济世”的菩萨行,2012年,他发起成立“清静心公益基金会”,聚焦教育扶贫、医疗救助、灾害赈灾三大领域,累计在全国贫困地区援建希望小学28所,资助贫困学子超1.2万名,为偏远地区卫生院捐赠医疗设备价值逾3000万元,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第一时间组织僧众捐赠物资,并通过网络直播带领信众为疫区祈福,展现了佛教界的社会担当,他曾说:“慈善不是施舍,而是众生与我的互相成就;帮助他人,就是在消解自己的我执,增长慈悲心。”

释清静法师

释清静法师的佛学思想,核心在于“契理契机”——既要契合佛陀教法的根本义理,又要契合现代众生的根机与需求,他强调“佛学不是哲学,而是生命的实践科学”,主张通过“闻思修”三慧,将佛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现代人的“焦虑症”,他提出“焦虑的根源是对未来的执著,解脱的当下是回到呼吸”;面对人际关系矛盾,他开示“怨亲平等,换位思考,烦恼自然消融”,这种“接地气”的弘法风格,打破了佛法“高深莫测”的刻板印象,让更多人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

年份 事件 意义
1983年 于苏州寒山寺出家 正式步入佛门,开始修行生涯
1990年 毕业于中国佛学院 系统掌握佛学教理,奠定弘法基础
2005年 出任天童寺方丈 重兴千年古刹禅风,推动禅修文化普及
2012年 创办“清静心公益基金会 将慈悲理念转化为社会行动,践行菩萨道
2020年 开通短视频账号“清静说法” 创新弘法形式,让佛法贴近现代生活

释清静法师常说:“出家的意义,不是逃避生活,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他用自己的修行与弘法实践,诠释了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理想,成为当代僧人的典范,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内心世界,学习用佛法的智慧面对生活的挑战,为构建和谐心灵、和谐社会贡献着力量。

相关问答FAQs

释清静法师

问:释清静法师提倡的“生活即修行”,对忙碌的现代人有哪些具体指导?
答:法师认为,现代人不必刻意脱离生活去“修行”,而是在日常中践行“觉知”,工作时专注当下,不因结果好坏而焦虑;与人相处时多一分包容,少一分计较;面对压力时学会“观呼吸”,将注意力从烦恼拉回身体感受,他强调“修行是修心,不是修相”,把“做好本职、善待他人、管好念头”作为日常功课,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逐渐培养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问:释清静法师的弘法为何能吸引大量年轻信众?
答:这主要得益于他“破旧立新”的弘法理念,在内容上,他摒弃传统“说教式”讲经,而是将佛法与现代人的生活痛点结合,用“职场如何减压”“亲子怎么沟通”等话题切入,让年轻人觉得“佛法有用、能解决问题”;在形式上,他主动拥抱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语言通俗幽默,甚至用网络热词解释经义,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在理念上,他鼓励年轻人“理性学佛”,既追求事业成功,也守护内心安宁,契合了当代青年“既要现实、也要理想”的精神需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