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南通狼山上的寺庙有何独特的历史渊源与文化魅力?

南通狼山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是南通市主城区南郊的标志性景观,这座海拔约108米的小山虽不雄伟,却因“狼山拥翠”“支云凌霄”等景致闻名遐迩,更因山上的寺庙群成为承载千年宗教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圣地,作为“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狼山寺庙以广教寺为核心,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修缮与扩建,形成了集建筑、雕塑、碑刻、园林于一体的佛教文化胜地,不仅是南通人精神信仰的重要寄托,也是长江流域佛教文化的重要节点。

南通狼山上的寺庙

历史沿革:从慈航教寺到江海名刹

狼山寺庙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总章年间(668-670年),最初由僧人初建,名“慈航教寺”,唐咸通年间(860-874年),高僧僧伽(被尊为“泗州大圣”)驻锡于此,他因显圣平息江面风浪的传说,被奉为江海保护神,寺庙也随之扩建并更名为“狼山寺”,奠定了其作为佛教道场的地位,北宋时期,狼山寺迎来鼎盛,宋仁宗赵祯赐额“广教寺”,此后“广教寺”成为山寺总称,寓意“广传教化”,元代因战乱,寺庙一度衰落,明代在地方官员与信众支持下重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存,如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等,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曾登临狼山,题字赋诗(康熙题“山光水色”,乾隆题“江山永秀”),进一步提升了寺庙的皇家与文化地位,使其成为江淮地区佛教与文化交流的中心。

主要寺庙建筑:依山而建的千年古刹群

广教寺依狼山山势而建,从山脚至山顶沿中轴线分布着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圆通宝殿、藏经楼、支云塔等核心建筑,两侧辅以钟鼓楼、僧房、碑廊等,形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建筑群,既体现佛教“伽蓝七堂”的规制,又融入江南园林的雅致与江海文化的雄浑,以下为主要建筑概览:

建筑名称 始建/重修年代 建筑特色 主要供奉内容
山门 清代 三间硬山顶,石狮镇守,额书“广教寺” 弥勒佛(天冠弥勒)、韦驮菩萨
金刚殿 明代 五间歇山顶,彩绘四大天王像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等
大雄宝殿 明万历年间 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高16米 释迦牟尼佛(铜铸)、阿难迦叶
圆通宝殿 清代 单檐歇山顶,供奉观音菩萨 千手观音(楠木雕刻)、善财童子
支云塔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 砖木结构,五级八角,高42.6米 僧伽舍利、登塔观江海胜景

山门是寺庙的入口,门前的青石狮为清代石刻,形态威猛,额匾“广教寺”为康熙帝御笔,穿过山门,金刚殿内四大天王彩绘像分列两侧,象征“风调雨顺”,彩绘色彩历经数百年仍鲜艳如初。大雄宝殿是寺庙的核心建筑,殿内释迦牟尼佛为明代铜铸,高6.8米,结跏趺坐,法相庄严,两侧弟子阿难、迦叶侍立,佛像背光为明代工艺,刻有“六道轮回”“九龙浴太子”等故事,工艺精湛。圆通宝殿以供奉观音菩萨著称,殿内千手观音像用整块楠木雕刻,高4.5米,四面二十四臂,每只手持法器,姿态优美,是清代佛教艺术的珍品,而支云塔则是狼山的标志,始建于北宋,塔身砖砌,每层每面均有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104尊,塔内有螺旋式木梯,登塔可俯瞰长江奔流入海与南通城景,“支云凌霄”因此成为南通八景之首。

文化内涵:佛教与江海文明的交融

狼山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江海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独特之处在于融合了江南佛教的精致与江海文化的开放包容,形成了“江海佛教”的独特风貌,历史上,狼山地处长江入海口,是南北漕运与海上贸易的节点,许多文人墨客、高僧大德在此驻足,唐代诗人王维曾写下“狼山青几点,极目是天涯”的诗句,宋代苏东坡登临狼山时赋诗“狼山古韵出尘寰”,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书画家也留下墨宝,寺庙内现存碑刻50余方,其中明代《重修广教寺记》碑详细记载了寺庙历史,清代康熙、乾隆的题诗碑则彰显了皇家对佛教的推崇,狼山还是“江海佛教”的传播中心,僧伽信仰在此与江海渔民的保护神信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信仰体系,每年农历六月十六的“狼山香会”,吸引数十万信众与游客朝拜,成为南通最具民俗特色的活动之一。

南通狼山上的寺庙

文物价值:凝固的历史与艺术

狼山寺庙群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除佛像、碑刻外,清代康熙帝题写的“山光水色”匾额悬挂于大雄宝殿内,乾隆帝的“江山永秀”匾额存于藏经楼,均为皇家书法的精品,寺庙内的法器中,明代铜钟高1.2米,重约800公斤,钟声洪亮,可传数里,是古代寺庙“晨钟暮鼓”制度的实物见证,园林布局上,寺庙将佛教建筑与江南园林结合,放生池内锦鲤游弋,假山花木点缀其间,营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幽静意境,而支云塔作为宋代砖塔的典型代表,其结构稳定、造型优美,为中国古建筑研究提供了重要实例。

南通狼山上的寺庙群,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建筑、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南通乃至长江流域的文化地标,它不仅是佛教信众心中的圣地,更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宗教艺术与江海文明的重要窗口,站在支云塔顶,远眺长江浩荡,近观古刹庄严,千年时光仿佛在此凝固,诉说着狼山与江海文明的不解之缘。

FAQs

问题1:南通狼山寺庙为何被称为“江海第一山”?
解答:“江海第一山”的称号源于三方面:一是地理位置独特,狼山位于长江入海口北岸,是长江下游临江最近的山峰之一,登山顶可俯瞰长江奔流入海的壮阔景象,堪称“江海交汇第一山”;二是宗教地位重要,作为“中国八小佛教名山”之一,狼山广教寺是江海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历代高僧辈出,香火鼎盛;三是文化影响深远,狼山融合了江海文化与佛教文化,历代帝王、文人题咏丰富,使其在江淮地区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因此得名“江海第一山”。

南通狼山上的寺庙

问题2:狼山支云塔的建筑特色和历史价值是什么?
解答:支云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是广教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南通的地标,其建筑特色为:砖木结构,五级八角,高42.6米,塔身每层每面设小佛龛,内置石雕佛像104尊;塔檐为仿木结构,斗拱承托,出檐深远,体现宋代建筑的简洁与庄严;塔顶置铜刹,由相轮、宝珠、宝盖组成,历经千年风雨仍保存完好,历史价值上,支云塔是宋代砖塔的典型实例,为研究宋代建筑技术与佛教艺术提供了重要实物;其“支云”之名取“支起云雾”之意,登塔可远眺江海云天,“支云凌霄”成为南通八景之首,承载了南通人对江海的自然记忆与文化认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