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贞悔法师,贞悔二字藏着怎样的修行智慧与人生启示?

贞悔法师是近代中国佛教界一位兼具实修精神与弘法愿力的禅门尊宿,其生平行迹以“持戒精严、导人修净、悲愿深切”著称,在闽粤一带乃至全国佛教界留下了深远影响,他的一生,既是对传统佛教“解行并重”理念的践行,也是近代佛教在时代变革中调适与发展的缩影。

贞悔法师

生平行迹:从凡夫到高僧的修行之路

贞悔法师俗姓李,名福增,1905年生于福建连江一个耕读家庭,少年时因家境贫寒,仅读私塾三年便辍学帮工,但自幼性情淳厚,常怀济世之心,18岁时,因目睹乡邻疾苦与人生无常,萌生出家之念,1923年毅然投奔福建鼓山涌泉寺,礼妙莲老和尚剃度,法名“贞悔”,取“守贞忏悔”之意,誓以持戒忏悔为修行根本。

出家后,贞悔法师先于涌泉寺依止兴常律师研习《四分律》,精持戒律,过午不食,衣衫简朴,同侪称其为“戒行精严的苦行僧”,1927年,他赴江苏镇江金山寺参学,期间亲近禅门尊宿静老法师,参究“念佛是谁”的话头,打坐常至深夜,禅修功夫日益精进,1930年,因感念闽南佛法式微,他返回福建,先后住持连江莲峰寺、福州西禅寺等古刹,致力于寺院修复与僧伽教育。

抗战期间,贞悔法师以“护国护教”为己任,率僧众为难民施粥、赠衣,并组织“佛教救护队”奔赴前线救护伤员,其“出世而入世”的悲行,令时人动容,1949年后,他移居香港,继续弘法利生,创办“净莲学院”以培养僧才,著书立说弘扬净土法门,直至1978年圆寂,世寿74岁,僧腊55载。

弘法事业:以戒为基,以净为归

贞悔法师的弘法理念,核心可概括为“以戒为根本,以禅为体,以净为用”,他认为,戒是修行之基,无戒则禅净无以依托;禅是心性之学,需通过实修明心见性;净是普度之舟,契合末法众生根机,他一生兼顾禅净双修,而尤以净土法门接引初机。

在住持寺院期间,他始终将“戒律”道风建设放在首位,例如在莲峰寺时,他重订《共住规约》,要求僧众每日“五堂功课”不间断,夏结“自恣戒”冬打“禅七”,寺院道风肃穆,十方僧众慕名而来求学者络绎不绝,他常说:“戒如大地,能载一切功德;心如明月,能映万法真理。”为让戒律普及,他还用白话撰写《持戒日用须知》,将抽象的戒条转化为日常行持的具体规范,通俗易懂,深受信众欢迎。

贞悔法师

在弘扬净土法门上,贞悔法师强调“深信切愿,持名待归”,他认为,末法众生根机陋劣,唯有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仗佛愿力方能往生净土,他在香港弘法时,每周日于讲堂开讲《阿弥陀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并结合现代生活举例:“世人奔波劳碌,妄想纷飞,一句‘阿弥陀佛’便是最好的安心药,念念不辍,则烦恼日减,智慧日增。”其开示平实恳切,无高谈阔论,却直指人心,吸引大量在家居士学佛,他还倡印《印光法师文钞》《净土圣贤录》等净土典籍,免费流通至东南亚及欧美地区,推动净土法门的全球化传播。

除宗教实践外,贞悔法师亦重视社会慈善与文化教育,他常说:“佛教徒不仅要‘自了’,更要‘利他’。”在连江期间,他创办“莲峰小学”,免费贫苦儿童入学;在香港,设立“慈济会”,救助孤寡老弱,他认为,慈善是佛教“慈悲喜舍”精神的体现,通过利他行为,既能积累福德,又能破除我执,与修行相辅相成。

思想特色与著作影响

贞悔法师的思想,融合了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信愿持名”,形成了“禅净双修、戒律为本、契机弘法”的独特体系,他反对空谈义理,主张“解行并重”,强调“修行在日用处,悟道在行持中”,他曾开示:“坐禅念佛是修行,扫地擦桌也是修行,若能在日常事务中保持觉照,心不随境转,便是真参实究。”这种将修行融入生活的理念,对现代学佛者极具启发性。

其著作多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语言质朴,义理明彻,代表作有《贞悔法师开示录》《莲峰禅净要法》《念佛心得》等。《开示录》中收录了他对戒律、禅修、净土的问答,关于如何处理修行与工作的矛盾”一章,提出“工作即修行,生活即道场”的观点,至今仍被职场学佛者奉为圭臬。《念佛心得》则系统阐述了“持名念佛”的方法,强调“贵在坚持,久则自熟”,并分享了自身念佛三十年“心念相依”的体验,极具实践指导意义。

贞悔法师的弘法事业,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佛教界,更对后世僧伽教育与社会慈善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培养的弟子多成为当代佛教中坚,如香港佛教联合会某负责人曾言:“恩师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乐’,这一理念至今仍是香港佛教的道风基石。”

贞悔法师

贞悔法师弘法事业简表

领域 主要举措 影响与意义
戒律弘扬 重订寺院规约,撰写《持戒日用须知》,每日坚持五堂功课。 树立“戒行精严”的道风,吸引十方僧众参学,推动传统戒律在当代的实践。
净土弘法 开讲《阿弥陀经》等净土经典,倡印净土典籍,强调“深信切愿,持名待归”。 契合末法众生根机,接引大量在家居士,推动净土法门走向国际化。
僧伽教育 创办“净莲学院”,培养僧才,要求弟子“解行并重”。 为佛教界输送了一批兼具理论修养与实践能力的僧人,延续法脉。
社会慈善 创办莲峰小学、香港慈济会,施粥赠衣、救助孤寡。 体现佛教“慈悲利他”精神,破除世人对佛教“消极避世”的误解,提升社会影响力。

相关问答FAQs

问:贞悔法师为何以“贞悔”为号?这一法号蕴含了怎样的修行理念?
答:“贞”指“守贞”,即坚守戒律,不犯威仪,保持身口意的清净;“悔”指“忏悔”,即通过忏悔业障、净化心灵来趋向觉悟,贞悔法师以“贞悔”为号,体现了他“以戒为基、以忏为用”的修行核心——他认为,修行者首先要以戒律守护心性,防止堕落;其次需常怀忏悔之心,对往昔业障深自诃责,方能“破旧立新”,趋向菩提,这一法号既是他个人的修行准则,也成为了他对弟子们的殷切期望:“守贞则不染,忏悔则清净,清净则菩提可证。”

问:贞悔法师强调“禅净双修”,这对现代忙碌的学佛者有何实际指导意义?
答:现代学佛者往往因工作繁忙、时间碎片化而难以专注禅修或持名,贞悔法师“禅净双修”的理念恰好提供了“契机契理”的解决方案,他主张“禅在净中,净在禅中”——以“持名念佛”为净业之“用”,通过专注一句佛号收摄妄念,此即“以净入禅”;在日常行住坐卧中保持觉照,不随境转,此即“以禅导净”,上班族可在通勤时念佛,工作时保持专注(不散乱)、不执着(分别心),将“念佛”与“工作”结合,既不耽误世俗责任,又能积累净业,这种“生活即修行”的理念,让现代学佛者在忙碌中也能契入佛法,实现“烦恼即菩提”的转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