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贤法师(1920-2010),俗姓王,名德明,江苏苏州人,是近代中国佛教界兼具深厚佛学造诣与广泛社会影响的禅宗高僧,他的一生以“荷担如来家业,弘扬正法眼藏”为己任,在修行、弘法、教育、慈善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被海内外信众尊为“当代禅门耆宿”。
出家因缘与修行历程
劫贤法师幼年受家庭熏陶,熟读儒家经典,12岁便能背诵“四书五经”,1938年,日军侵华加剧,江南佛教道场多遭兵燹,18岁的王德明目睹生灵涂炭、世事无常,顿生出家修道之志,同年冬,他于苏州寒山寺依止静安法师剃度,法号“劫贤”,取“劫波度众,贤普济世”之意。
出家后,劫贤法师先在寒山寺研习《法华经》《楞严经》等大乘经典,奠定坚实的教理基础,1942年,他赴南京栖霞寺求受具足戒,并亲近当时佛门泰斗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其根器深厚,遂传授“曹洞宗法脉”,嘱其“以禅为体,以净为用,广度众生”,此后数年,法师先后驻天台山国清寺、宁波天童寺参禅,每日坐香八支,坚持“农禅并重”,于耕作中体悟“运水搬柴,无非妙道”。
1950年后,劫贤法师曾于深山隐修二十余载,这期间,他仅携《六祖坛经》《永嘉证道歌》等少数典籍,在浙江雁荡山一处人迹罕至的石洞中闭关,据其弟子回忆,法师闭关期间“不避风雨,不计时日,常于定中观心,于动中炼性”,最终彻悟“即心是佛,即佛是心”的禅宗心要,1978年改革开放后,法师出关弘法,先后驻锡苏州西园寺、杭州灵隐寺、上海玉佛寺等名刹,以“慈悲应世,智慧度人”为宗旨,接引无数信众。
佛学思想与弘法特色
劫贤法师的佛学思想以“禅净融合”为核心,强调“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主张“教理行果”四者圆融,他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并非对立,而是“体用不二”的修行法门:“禅者,心之体也;净土,心之用也,离禅无净土,离净土亦无禅。”
在弘法实践中,法师展现出“契理契机”的智慧,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心浮气躁的特点,他提倡“人间佛教”,主张“修行在世间,不离世间觉”,鼓励信众将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工作即是道场,待人即是修行,烦恼即是菩提。”他常说:“学佛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面对人生——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以清净心度烦恼障。”
法师的讲经风格深入浅出,善用比喻,将深奥的佛理与生活事例相结合,讲解“诸法空相”时,他以“镜中花、水中月”为喻:“镜花虽美,非实有;水月虽清,非实存,世间万法,皆如镜花水月,缘起性空,执著即苦。”其开示语言质朴,却直指人心,深受年轻信众欢迎。
为系统传播佛学,劫贤法师晚年致力于著书立说,著有《禅净双修浅释》《心经的现代意义》《人间佛教实践论》等十余部作品,禅净双修浅释》被多所佛学院列为教材,影响深远。
教育贡献与社会慈善
劫贤法师始终将“培养僧才”视为弘法之本,1985年,他牵头创办“苏州寒山佛学院”,亲自担任院长,制定“教理修证并重、解行相应”的教学方针,学院开设《阿含经》《中论》《瑜伽师地论》等课程,同时要求每日坐香、出坡劳动,培养了一批兼具佛学素养与修行实践能力的年轻僧人,截至2010年,该院已培养学僧五百余人,其中多人成为当今佛教界的中坚力量。
在慈善方面,法师秉持“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1990年代起,他发起“希望工程助学计划”,累计捐资在云南、贵州等地修建希望小学20余所,资助贫困学生逾万名;2008年汶川地震后,他第一时间组织捐款捐物,并亲自带队赴灾区慰问灾民,弘法团队在灾区连续三个月开展心理疏导与灾后重建工作。
法师还致力于佛教文化交流,1999年,他率团赴美国、加拿大弘法,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发表“佛教与现代文明”演讲,推动东西方文化对话,他常说:“佛教是世界的,不是一国的;佛法是众生的,不是一教的。”
修行风范与后世影响
劫贤法师一生简朴,日常粗茶淡饭,衣着朴素,常穿打补丁的僧袍,却将信众供养的财物全部用于慈善与教育,他严持戒律,每日凌晨3点起床,诵经坐禅至深夜数十年如一日,即使晚年身患重病,仍坚持“不卧床,不输液,以念佛往生为归”,2010年农历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成道日,法师于西园寺安详示寂,世寿91岁,僧腊73载,示寂前,他留下最后遗训:“生死如幻,勿悲勿喜;正法久住,众生安乐。”
劫贤法师的圆寂引起佛教界广泛哀悼,海内外信众数万人前往送别,其舍利子分供于苏州西园寺、杭州灵隐寺、寒山寺等道场,供信众瞻礼,他倡导的“禅净双修”“人间佛教”思想仍在延续,寒山佛学院持续培养僧才,“劫贤慈善基金”每年资助数千名贫困学生,法师的修行风范与慈悲精神,成为当代佛教界的宝贵财富。
劫贤法师修行历程简表
时间段 | 主要经历 | 影响与意义 |
---|---|---|
1938-1942年 | 于苏州寒山寺出家,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亲近虚云老和尚 | 奠定佛学基础,得曹洞宗法脉传承 |
1942-1950年 | 驻天台山国清寺、宁波天童寺参禅,坚持农禅并重 | 深耕禅修,体悟“运水搬柴,无非妙道” |
1950-1978年 | 隐修于雁荡山石洞,闭关二十余年 | 彻悟禅宗心要,完成“从教入禅,从禅彻悟”的修行升华 |
1978-2010年 | 出关弘法,驻锡西园寺、灵隐寺、玉佛寺等,创办寒山佛学院,开展慈善事业 | 推动人间佛教实践,培养僧才,广度众生,奠定当代高僧地位 |
相关问答FAQs
问:劫贤法师为何强调“禅净双修”?这种修行方式对现代人有什么意义?
答:劫贤法师认为,禅宗的“明心见性”与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是佛教修行的两大核心法门,二者相辅相成: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但根基要求较高;净土宗持名念佛,简便易行,适合根器各异的众生,他提倡“禅净双修”,是以禅为“导”,以净为“归”——通过禅修明心见性,确立正见;通过净土念佛,往生西方,最终达到“即禅即净,禅净不二”的境界,对现代人而言,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特点使“禅净双修”更具现实意义:禅修可帮助人们静心减压、观照内心,提升生命品质;净土念佛则能在日常中培养专注力与慈悲心,为心灵提供终极归宿,二者结合,既能“即世而出世”,又能“出世而即世”,帮助现代人在忙碌中找到心灵的安顿之道。
问:劫贤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这些举措对当代佛教传承有何影响?
答:劫贤法师在佛教教育方面的举措主要有三:一是创办“寒山佛学院”,提出“教理修证并重、解行相应”的教学理念,既重视《阿含经》《中论》等教理课程,也强调每日坐香、出坡劳动等修行实践,培养“知行合一”的僧才;二是编写通俗易懂的佛学教材,如《禅净双修浅释》《心经的现代意义》等,将深奥的佛理转化为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语言,降低佛学学习门槛;三是倡导“短期出家”“周末学佛班”等灵活教育形式,吸引社会人士接触佛法,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力,这些举措对当代佛教传承的意义在于:系统化的僧教育解决了佛教界“人才断层”问题,为寺院培养了一批能讲经、会修行、善管理的年轻僧人;将佛教教育与社会需求结合,推动了“人间佛教”的落地,使佛教从“山林走向城市”,从“寺院走向社会”,增强了佛教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与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