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乘车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的“移动空间”,无论是早晚高峰的拥挤地铁,还是长途旅途的颠簸汽车,这段被“束缚”在座位上的时光,往往伴随着焦躁、无聊或疲惫,对于佛教界知名人士学诚法师而言,坐车并非单纯的物理位移,而是一段观照内心、修习心性的宝贵时光,他曾多次在开示中提到,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场景,包括乘车,都是修行的道场——关键在于是否能以正念之心安住其中,将“外境”转化为“内修”的契机。
学诚法师常说:“心净则国土净,心安则众生安。”这一理念在乘车场景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一个人被塞在车流中动弹不得,或是被挤在狭小的车厢里无法舒展时,外在的“障碍”极易成为内心烦恼的“导火索”,有人会因迟到而焦虑,有人会因他人的碰撞而愤怒,有人则因漫长的等待而陷入空虚,但法师指出,这些烦恼的根源并非“坐车”本身,而是我们对“顺境”的期待与“逆境”的抗拒,若能调整心态,将坐车视为一种“放下”的过程——暂时放下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琐碎,专注于当下的呼吸与身体的感觉,这段被迫“暂停”的时间,反而能成为心灵的“充电站”。
具体而言,学诚法师提倡在乘车时修习“正念观照”,所谓正念,即“觉知当下,不评判”,当车辆缓慢行驶或停滞时,与其反复催促或抱怨,不如将注意力转向身体:感受双脚与地面的接触(若为站立),或臀部与座椅的承托;观察呼吸的进出,感受空气进入鼻腔、充满胸腔、再缓缓呼出的自然节奏,若思绪飘散,不必苛责自己,只需温柔地将注意力拉回呼吸或身体感受即可,这种练习并非要让大脑“一片空白”,而是培养一种“如如不动”的觉察力——无论外界如何变化,内心都能保持一份清明与安定,法师曾举例:“堵车时,不妨当作是给心‘减速’的机会,平时我们总在赶路,却很少问自己:赶路是为了什么?若只为了更快地陷入下一个烦恼,那快与慢又有何区别?”
除了观照自身,乘车也是修习“慈悲心”的契机,车厢或车内空间往往是社会百态的缩影:有疲惫的上班族、焦虑的学生、带孩子的父母、陌生的旅人……学诚法师认为,面对这些共处一室的“同行者”,可以修习“慈悲观”——愿他们远离烦恼,身心安稳;当有人需要座位时,主动让出不仅是举手之劳,更是将“慈悲利他”的理念融入日常;当他人因不小心碰撞而道歉时,一句“没关系”背后,是对“众生皆苦”的理解与包容,这种在细微处践行菩萨道的精神,正是法师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体现:修行并非远离尘世,而是在柴米油盐、行住坐卧中涵养心性。
为了让修行更具体,学诚法师曾在开示中归纳过“乘车四心”,可概括为下表:
修行心要 | 具体实践 | 对治烦恼 |
---|---|---|
安住心 | 观照呼吸、身体感受,不随外境动摇 | 焦虑、急躁 |
慈悲心 | 祝福同行者,主动行小善(让座、礼让) | 嗔恨、冷漠 |
随缘心 | 接受行程中的不确定性(堵车、延误) | 执着、抱怨 |
正知心 | 觉察起心动念,不沉溺电子设备,保持清醒 | 散乱、空虚 |
这“四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安住心是基础,能让人在混乱中保持稳定;慈悲心是升华,将个人修行扩展到利他;随缘心是智慧,让人不被外境所缚;正知心是保障,确保修行不失念,学诚法师强调,修行贵在“坚持”而非“完美”,不必强求每次坐车都做到极致,只要能在一念之间觉察到烦恼的生起,并用正念代替习气,便是进步。
对于现代人而言,坐车时的修行或许看似微不足道,但正如法师所言:“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为人难。”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诵经打坐的形式,而在于是否能将觉知带入每一个当下,当我们将通勤的“碎片时间”转化为修心的“黄金时间”,不仅能让旅途变得轻松自在,更能让这份内心的安定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心若安住,处处都是道场。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如何在拥挤的乘车环境中保持正念?
A:拥挤的环境确实容易让人烦躁,但正念修习的恰好是“逆增上缘”,可以调整身体姿态,尽量保持脊柱挺直,双脚稳踩地面(若站立),或感受座椅对身体均匀的支撑,这能帮助身心安定,将注意力集中在“触觉”上:比如手扶栏杆时,感受金属的冰凉与手掌的温度;衣物与皮肤的摩擦,呼吸时胸腔的起伏,当他人碰撞到自己时,不要立即产生“他怎么这样”的评判,而是观察自己瞬间的情绪反应(如皱眉、身体紧绷),然后轻柔地告诉自己:“此刻我感到不悦,这只是暂时的感受。”可以默念简单的咒语或佛号(如“阿弥陀佛”),帮助收摄散乱的心,关键是接纳当下的“拥挤”,不与之对抗,而是将其作为观照心性的对境。
Q2:学诚法师如何看待乘车时使用手机、刷视频的行为?
A:学诚法师认为,现代人在乘车时过度依赖电子设备,本质上是“心外求法”的表现——试图通过外界的刺激(视频、资讯)填补内心的空虚,结果反而让心更加散乱,他曾开示:“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都会在心中留下种子,若总是接触碎片化、浮躁的内容,心也会变得浮躁;若能多观照内心、感受当下,心就会逐渐沉淀。”他建议减少乘车时使用手机的时间,可以改为:观察窗外的风景(不评判好坏,只是看);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或佛经;或单纯地发呆,让大脑“留白”,若必须使用手机,可以选择有意义的阅读(如经典、心灵成长类内容),并设定时间限制,避免无意识地刷屏,核心是让“主动”取代“被动”,成为自己心念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