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众席里安静得能听见窗外的风声,法师穿着洗得发白的灰色僧袍,缓步走上讲台时,手里没有拿讲稿,只端着一杯温热的茶,他先对着大家微微鞠躬,掌心轻轻贴在桌面上,像是在与每一双眼睛对视。“今天不说经文,不讲戒律,”他的声音不高,却像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和大家聊聊我这几十年来,在人生里‘摔’出来的感悟。”
法师的童年是在江南小镇的寺院里度过的,父亲是寺里的香灯师,母亲常在斋堂帮忙,他从小跟着敲木鱼、点长明灯,却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那时候觉得,日子就像寺院的雨水,下下停停,没什么新鲜。”直到十岁那年,母亲突然病倒,父亲抱着她在雨夜里走了三十里山路,最后还是没能留住她。“我蹲在寺门口的青石板上,看雨水把母亲的脚印冲得看不见,突然觉得,人就像这雨滴,掉下来,不见了,连个响动都没有。”这是他对“无常”最初的体悟,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个词会成为往后几十年修行里最深的锚点。
少年时,他跟着一位云游僧学画,画山水、画佛像,也画寺院的银杏叶。“师父说,画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可我当时只想着把画卖掉,换钱给父亲买药。”有次他画了一幅《渡河》,画里的小船在浪里打转,船夫却闭着眼摇橹,师父看了,把画笔扔进水里:“船夫若不信自己能渡过去,船再好也过不去。”这句话像锤子砸在他心上——原来人最大的障碍,不是外界的风浪,是心里的“不信”,后来父亲也走了,他独自留在寺院,开始日复一日地抄经,抄《心经》时,笔尖在纸上划出的每一道,都像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
青年时期,他正式剃度,跟着师父闭关三年,关房里只有一张床、一张桌,每天除了打坐就是经书。“刚开始觉得日子像白开水,后来才发现,安静里藏着好多声音。”他说自己曾因为腿麻得站不起来而哭,也因为参不透“什么是空”而整夜失眠。“有一天抄《金刚经》,看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突然笔停了——原来‘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不把念头抓得太紧。”出关后,他下山去孤儿院做义工,给孩子们讲故事,带他们种菜,有个小女孩总问:“法师,我妈妈还会回来吗?”他蹲下来摸她的头:“你看,这颗种子种下去,会长出番茄;妈妈就像风,虽然看不见,但她吹过的时候,你脸上的笑容,就是她留下的。”
人到中年,他开始在各地讲经,却从不讲深奥的教理。“有人问我怎么修行,我说先把碗里的饭吃完,不浪费;把别人对你说的‘谢谢’,记在心里,下次也对别人说。”他说自己遇到过最棘手的问题,不是有人质疑佛法,是有人问他:“法师,我每天加班到凌晨,还是养不起家,怎么办?”他回答:“你养活的不只是身体,是那个想给家人好日子的心,心若踏实,粗茶淡饭也是甜的。”有次他去监狱弘法,有个犯人拉着他的手哭:“我毁了一生。”法师递给他一块糖:“糖没坏,是你把糖纸揉得太皱了,现在慢慢打开,甜还在。”
如今他六十多岁,依旧早起扫落叶、种菜,偶尔在网上开直播,和年轻人聊“怎么不焦虑”。“年轻人总问我怎么‘成功’,我说成功就是每天比昨天多笑一次,少恨自己一次。”他说自己年轻时也急,想快点“开悟”,后来才明白,修行就像种树,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不能催。
为了让听众更清晰地理解他的人生体悟,法师现场画了一张表格,写着不同阶段的“经历”与“功课”:
人生阶段 | 核心经历 | 需要完成的“功课” |
---|---|---|
童年(0-15岁) | 亲人离世,初识无常 | 接受“失去”,学会珍惜当下 |
少年(16-25岁) | 谋生艰难,画遇挫折 | 面对“匮乏”,建立内心的“相信” |
青年(26-40岁) | 闭关修行,参悟“空” | 在孤独中沉淀,放下“执着” |
中年(41-55岁) | 弘利众生,应对世事 | 在关系中实践“慈悲”,接纳“不完美” |
晚年(56岁至今) | 归隐田园,返璞归真 | 与自己和解,享受“简单” |
讲座快结束时,有位老人举手:“法师,您这辈子有没有后悔的事?”法师笑了,喝了一口茶:“后悔过,二十岁时没多陪父亲说说话,但现在不后悔了,因为后悔也是念头,像云一样,来了,让它飘走。”
FAQs
Q1:法师您好,面对生活中的焦虑,普通人如何用佛法调整心态?
A:焦虑的本质,是对“的担忧,或对“过去”的执着,普通人不用刻意学佛经,可以试试“三停”:一停身体,深呼吸三次,感受脚踩在地上的踏实;二停念头,把脑子里“万一……怎么办”的想法,换成“现在我能做什么”;三停情绪,焦虑时别对抗它,对自己说:“哦,焦虑来了,它待会儿会走的。”就像天上的乌云,你盯着它,它不会散,你去做别的事,风一吹,它就飘了。
Q2:法师,您在弘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克服的?
A:最大的挑战是“被误解”,有人觉得“出家人是逃避现实”,有人觉得“佛法是迷信”,刚开始我会着急解释,后来发现,解释不如“做”,比如在孤儿院,孩子们因为我每天都笑,觉得“和尚是好人”;在监狱,犯人因为我记得他们的名字,觉得“法师没把我当坏人”,佛法不是嘴上说的,是你怎么对人,人怎么感受,就像月亮,不用说话,但每个人都能看到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