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门明远法师是当代云门宗的重要传承者,以其深厚的禅修功底、平实弘法风格和推动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在佛教界广受尊敬,法师俗姓李,1940年生于广东潮州,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佛法心生向往,1956年,于潮州开元寺礼上慧下原法师剃度出家,法号明远,随后依止虚云老修习禅法,奠定了坚实的佛学基础,1960年代,法师前往云门寺,参学于云门宗一代高僧佛源长老,深得云门宗“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的禅法精髓,并于1980年代初接云门宗法脉,成为云门宗的重要传人。
在弘法历程中,明远法师始终秉持“农禅并重”的传统,致力于道场的恢复与建设,1990年代,云门寺在历经劫难后殿堂倾颓、僧众稀少,法师受请担任云门寺住持,带领僧众艰难修复殿堂,重建僧寮,恢复丛林规制,他不仅注重硬件建设,更以“以戒为师、以法为依”为宗旨,严格规范寺院管理制度,每日带领僧众坐香、出坡、诵经,使云门宗风得以重振,法师还积极推动佛教教育,创办云门佛学院,亲自授课,培养青年僧才,其教学内容融合禅宗经典与现代学术,强调“解行并进”,为佛教界输送了大量兼具理论与实修能力的僧才。
明远法师的禅法思想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核心,继承云门宗“简洁明快、截断妄念”的特色,并结合现代人的根机,倡导“生活禅”理念,他认为禅修不应局限于寺院,更应融入日常生活,“搬柴运水无非是道,吃饭睡觉皆是修行”,法师开示时语言朴实,多用公案、机锋点化学人,强调“放下执着、回归本心”,其开示录《云门明远法师语录》《明远法师讲禅》等著作,深入浅出,深受在家信众喜爱,法师还热心社会慈善,成立云门慈善基金会,资助贫困学子、帮扶弱势群体,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展现了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
以下为明远法师弘法历程简表:
时间阶段 | 主要事件与贡献 |
---|---|
1950-1960年代 | 于潮州开元寺出家,依止虚云老修习禅法,奠定佛学基础。 |
1970-1980年代 | 参学于云门寺,师从佛源长老,接云门宗法脉,成为云门宗传人。 |
1990-2000年代 | 担任云门寺住持,修复殿堂、重建僧寮,恢复云门宗风;创办云门佛学院,培养僧才。 |
2000年代至今 | 弘扬“生活禅”理念,出版著作,开展社会慈善,推动佛教文化与现代社会融合。 |
明远法师的一生,是云门宗薪火相传的缩影,他以“破邪显正、续佛慧命”为己任,不仅复兴了云门古道场,更以平实的弘法风格和慈悲的济世情怀,影响了无数学人,其“以禅安心、以善济世”的理念,至今仍为佛教界所推崇,为当代佛教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问答FAQs
问:云门明远法师的禅修理念对现代人有哪些启示?
答:明远法师倡导的“生活禅”对现代人启示深远,他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禅修并非要逃避生活,而是在日常中保持觉性——工作时专注当下,待人时慈悲包容,遇境时随缘不变,法师强调“放下分别心”,通过简化欲望、回归本心,缓解焦虑;同时主张“行住坐卧皆是禅”,将禅修融入饮食起居、工作学习,帮助现代人在忙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在,实现“即世而出世”的生活智慧。
问:明远法师在恢复云门寺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答:明远法师接手云门寺时,寺院历经“文革”劫难,殿堂倾颓、佛像损毁、僧众不足,资金匮乏、物资短缺是最大困难,法师带领僧众自力更生,开荒种地、手工业生产,以“农禅并重”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同时四处奔走,呼吁信众护持,争取政府支持,逐步修复大雄宝殿、藏经阁等殿堂,面对僧众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他以“以戒为师”严格规范道风,每日带领坐香、出坡,通过言传身教恢复丛林清规,经过十余年努力,云门寺终重现庄严,成为云门宗根本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