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镜佛教

大众与佛教的等同关系是否成立?

佛教自释迦牟尼世尊创立以来,在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分化为不同部派,其中大众部(Mahāsaṅghika)作为早期佛教重要的一支,其思想革新与教义实践对佛教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大众部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佛教适应社会需求、回应教义争议的必然结果,其“契理契机”的精神,恰是佛教“大众属性”的生动体现——即佛法并非高悬于象牙塔的玄谈,而是应机说法、利益众生的实践智慧。

大众是佛教

大众部的起源可追溯至佛教早期的部派分裂,据《异部宗轮论》等史料记载,佛教在释迦牟尼涅槃后,历经百年传承,因戒律解释与教义理解的差异,先后发生多次分裂,约公元前4世纪,在印度毗舍离城举行的第二次结集中,十事非法”的争议成为部派分裂的直接导火索:东部僧团主张“十事”符合戒律,而西部上座部则坚决反对,最终双方形成对立,以“和合众”为旨趣的大众部,因主张教义应适应大众、随缘开解,而成为东部僧团的代表,其名称“Mahāsaṅghika”意为“大众分别说”,强调依大众共议确立教法,体现了佛教“僧和合”的根本精神。

大众部的思想核心,在于对传统教义的革新与超越,尤其体现在对“佛”“法”“僧”三宝的重新诠释上,在佛身观上,大众部突破早期佛教“释迦牟尼是历史人物”的局限,提出“佛有三身”的思想:法身是真理的永恒体现,报身是佛因累劫修行所证的圆满境界,化身则是佛随缘度生的应化之身,这一观点将佛从“人”提升为“觉悟的象征”,打破了凡圣界限,为后来大乘佛教“佛性论”奠定了基础,在阿罗汉观上,大众部反对上座部“阿罗汉是究竟果位”的主张,认为阿罗汉虽断烦恼,仍存“无明”细微习气,未达“一切智”的圆满境界,唯有佛才能“三觉圆满”(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强调修行应以成佛为目标而非止步于阿罗汉,这一思想直接推动了菩萨道的兴起,大众部还提出“本际”概念,认为众生皆有根本的“本际”(类似阿赖耶识的前身),为轮回的主体,含藏善恶业种,这一观点虽未系统化,却为后来唯识学的“种子说”提供了思想源头。

与上座部的思想分歧,可通过下表清晰呈现:

大众是佛教

对比维度 大众部 上座部
佛的境界 佛有三身,法身常住,超越时空,非普通人 佛是历史人物,入涅槃后即不存在,仅有法身
阿罗汉果位 阿罗汉未究竟,仍有细微习气,应以成佛为目标 阿罗汉是究竟果位,断尽一切烦恼,无学无余
教义权威 重经藏,主张“佛说随缘”,教法可随时代调整 重律藏,强调“佛说不变”,教法需严格遵循
修行目标 菩萨行,强调慈悲普度,利益众生 个人解脱,注重禅定与智慧,证得阿罗汉
“法”的本质 法是随缘演变的真理,应机说法 法是佛陀固定的教诫,需依止文字传承

大众部的历史影响,不仅在于其思想革新,更在于其对佛教传播路径的拓展,随着佛教向印度以外地区传播,大众部思想通过中亚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融合,成为汉传大乘佛教的重要思想资源。《般若经》《法华经》等大乘经典中“佛身无限”“菩萨普度”等思想,与大众部的佛身观、菩萨行一脉相承,大众部在部派佛教中最早提出“大乘”理念,虽未直接使用“大乘”一词,但其“广度众生”“超越小我”的精神,实质上为大乘佛教的兴起铺平了道路,可以说,没有大众部的思想突破,佛教可能长期局限于“阿罗汉解脱”的小乘框架,难以发展为具有世界性宗教意义的信仰体系。

从本质上看,“大众是佛教”并非简单的概念表述,而是对佛教根本精神的揭示,佛教从诞生之初,便以“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使命,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这种“以人为本”的立场,决定了佛教必然是“大众的佛教”,大众部强调“随缘开教”“应机说法”,正是这一精神的实践——佛法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面向所有众生的智慧甘泉,正如释迦牟尼所言:“我说法如雨,草木各得所。”大众部的思想革新,恰是“雨润草木”的生动写照,它让佛教从狭隘的僧团走向广阔的世俗,从个人的解脱升华为众生的福祉,最终成就了佛教作为“世界宗教”的包容性与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问:大众部是否属于“大乘佛教”?
答:大众部不属于大乘佛教,但被学界普遍视为大乘佛教的“思想先驱”,大众部活跃于部派佛教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而大乘佛教作为独立思潮兴起于公元1世纪前后,两者在佛身观、菩萨行等方面有诸多共通之处,但大众部仍属于部派佛教范畴,尚未形成系统的“大乘”教义体系,可以说,大众部是大乘佛教的思想源头之一,为大乘佛教的兴起提供了理论准备。

大众是佛教

问:大众部的“本际”思想与唯识学的“阿赖耶识”有何关联?
答:大众部的“本际”思想与唯识学的“阿赖耶识”存在思想上的继承关系,大众部提出“本际”为轮回主体,含藏业种,是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本依据;而唯识学的“阿赖耶识”则进一步系统化这一概念,将其视为“一切种子所依”,既含藏染污的烦恼习气,也含藏清净的菩提种子,成为“万法唯识”的核心,虽然“本际”与“阿赖耶识”在概念内涵上仍有差异(如“本际”更侧重“根本”,“阿赖耶识”更侧重“藏识”),但大众部的“本际”思想为唯识学“阿赖耶识”理论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