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法师作为近代禅宗泰斗,一生以苦行著称,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多处苦行之地不仅记录着他修行路上的艰辛,更成为佛教界的精神象征,这些苦行处或为深山茅蓬,或为古刹废墟,或为朝圣险途,每一处都凝结着“以苦为师,以戒为基”的修行智慧。
从青年时期至晚年,虚云法师的苦行轨迹清晰可循,二十五岁时,他于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后,并未安于寺院清修,而是独自前往终南山狮子茅蓬隐居,此处海拔近两千米,冬季积雪盈尺,夏季蚊虫肆虐,他以野果充饥,以石为枕,日夜坐禅,断绝俗缘,在极端孤寂中锤炼心性,三十二岁,他又前往浙江普陀山法华寺,为参究“念佛是谁”话头,在冰冷的海风中长期趺坐,甚至因过度专注而跌坐入水,仍不改其志,中年时期,他赴云南鸡足山朝礼迦叶道场,途中穿越瘴疠之地,露宿荒野,以草根树果果腹,历时三年方抵达,途中多次遇险却始终精进不懈。
虚云法师的苦行不仅体现在个人修行,更在于为复兴寺院而承担的艰辛劳作,1943年,他于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主持重建,彼时寺院历经战火已成废墟,他带领僧众亲手搬砖运瓦,垦荒种地,年过八旬的他仍每日挑砖担土,寒冬腊月赤脚踩冰,用血肉之躯为古刹重生奠基,他曾说:“修行不在住处,而在心念;苦行不在形式,而在担当。”正是这份担当,让他在耄耋之年仍能以身作则,带动僧众共赴道业。
为更直观呈现虚云法师苦行处及其意义,特整理如下:
时期 | 地点 | 修行意义 | |
---|---|---|---|
青年时期 | 终南山狮子茅蓬 | 隐居深山,断食禅修,住茅棚、饮冰雪,与野兽为伴 | 锤炼定力,参究心性,奠定禅宗根基 |
中年时期 | 浙江普陀山法华寺 | 长期趺坐参话头,不顾风雨侵袭,甚至跌坐入水仍精进 | 深究禅法,突破禅关,明心见性 |
中年时期 | 云南鸡足山 | 三年朝圣途中穿越瘴疠,露宿荒野,以草根为食,历尽艰险 | 表达对祖庭的虔诚,践行“朝礼圣迹,砥砺心志”的修行精神 |
晚年时期 | 江西云居山真如寺 | 八十余岁仍带头挑砖运瓦,垦荒种地,赤脚踩冰,重建寺院 | 以身作则,复兴祖庭,诠释“农禅并重”的修行理念 |
虚云法师的苦行,本质是“借假修真”的智慧,他并非为苦而苦,而是通过身体的磨砺,降伏其心,将苦难转化为修行的资粮,在终南山的孤寂中,他体悟到“不历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在云居山的重建中,他践行了“即尘劳而佛事,烦恼即菩提”的境界,这些苦行处,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精神灯塔,提醒着后世修行者:道业的成就,离不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坚韧品格。
相关问答FAQs
Q1:虚云法师的苦行与其他高僧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A:虚云法师的苦行独特之处在于“修行与度生并重”,他不仅个人精进苦修,更在寺院重建、僧伽教育、护持佛法中以身作则,将苦行精神融入度生事业,在云居山重建时,他虽年迈却亲自劳作,带领僧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将苦行转化为“农禅并重”的实践,既保持了道风,又解决了寺院生计,体现了“即修行即度生”的大乘精神。
Q2:普通人如何从虚云法师的苦行中获得启示?
A:普通人可从两方面获得启示:一是“在生活中修行”,不必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苦,而应学习他在困境中保持精进的态度,比如面对工作压力、生活磨难时,不退缩、不抱怨,将其视为磨炼心性的机会;二是“以担当践行道义”,学习他复兴寺院的责任感,在家庭、社会中尽己本分,通过承担责任实现自我成长,这正是“人间佛教”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