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修行体系中,“弃诸盖菩萨”指向的是以断除“五盖”为核心修行的菩萨行者。“五盖”是覆盖心性、障碍解脱的五种烦恼,分别为贪欲盖、嗔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菩萨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愿,故需先降伏自心烦恼,方能清净自利、利他,故“弃诸盖”既是修行基础,也是菩萨道的实践起点。
贪欲盖,指对色声香味触法的贪爱执著,如沉溺五欲享乐,令心散乱不得寂静,菩萨观五欲如幻化,知其本质是苦,以不净观、慈悲观对治——观身不净,破除对色身的贪著;修慈悲心,将贪欲转化为利他的愿力,嗔恚盖,指因不如意事心生愤怒、怨恨,乃至起害心,能烧毁善根,障碍道业,菩萨修慈悲观,视众生如母,观嗔恚之害,以忍辱波罗蜜转化嗔心,知“一切法从缘生,嗔心亦是无常”,睡眠盖,指因懈怠、昏沉而沉溺睡眠,令心暗昧,错失修行时机,菩萨修精进观,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以持戒、持咒、经行等方式提神,令心轻安,以“策励心”对治懈怠,掉悔盖,指心念散乱(掉)与做过恶事后悔(悔),令心动荡不安,菩萨修数息观、不净观,系心一境,以专注力止息散乱;于过往过错,生惭愧心后精进忏悔,不沉溺于懊恼,疑盖,指对佛法僧三宝、因果业力、修行方法犹豫不信,令道心不坚,菩萨亲近善知识,深入经教,以闻思修消除疑惑,知“信为道源功德母”,以坚定信愿持戒修行。
菩萨弃五盖并非消极断除,而是以智慧转化烦恼,如贪欲盖转化为“舍无量心”,嗔恚盖转化为“慈无量心”,睡眠盖转化为“精进心”,掉悔盖转化为“禅定心”,疑盖转化为“般若心”,通过断五盖,菩萨得“轻安”“定力”,进而修习六度四摄,广度众生,此过程如《大智度论》所言:“离五盖,得禅定,生实智慧,能度众生。”
以下是五盖的具体对治方法概览:
盖障名称 | 具体表现 | 对治方法 |
---|---|---|
贪欲盖 | 贪著五欲,心散乱 | 不净观、慈悲观、布施波罗蜜 |
嗔恚盖 | 愤怒怨恨,恼害众生 | 慈悲观、忍辱波罗蜜、因缘观 |
睡眠盖 | 懈怠昏沉,沉迷睡眠 | 精进观、持咒、经行、策励心 |
掉悔盖 | 心念散乱、事后懊恼 | 数息观、专注一境、忏悔业障 |
疑盖 | 对三宝、因果、修行怀疑 | 亲近善知识、闻思修、坚定信愿 |
菩萨道是“烦恼即菩提”的实践,弃五盖的过程,正是烦恼转化为道用、凡夫心趋向菩萨心的过程,唯有断除盖障,方能显发本具佛性,成就自利利他的圆满功德。
FAQs
-
普通人如何学习弃诸盖菩萨的修行?
普通人可从“觉察-对治-转化”三步入手:每日反思自身是否被五盖覆盖(如贪吃、易怒、懈怠),针对具体盖障选择对应方法(如贪食修不净观观食物本质,易怒修深呼吸平复后发愿原谅他人),并在生活中以小利他行为转化烦恼(如布施时间、耐心倾听),逐步培养菩萨心。 -
弃诸盖与开悟的关系是什么?
弃诸盖是开悟的必要基础,但非充分条件,五盖覆盖心性,如云遮日,盖障不除则智慧不显,难以契悟实相;但开悟还需“般若正见”引导,需通过闻思修证得“缘起性空”的智慧,如《坛经》云“烦恼即菩提”,弃五盖是转烦恼为菩提的前提,最终以般若智慧照见本性,方为究竟开悟。